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作者:蔡季庭、施姵如、謝志康、林子瓊

作品媒材/尺寸/年代:油漆彩繪,730x196 cm,2021

 

創作理念:「家」為每個人的身、心庇護所,也可從當中得知一個人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模式。假使能結合當地環境特色、融合建築樣貌,就能從中將當時屬於他人的回憶、生活場景以藝術手法還原成現實。插畫做為主要繪畫方式,內容以日式建築為主、搭配當地植物,椰子樹、芒果、昆蟲與當地特色景象衍生出豐富的故事,而這時候的房屋也從單一空間在結合藝術後稅變成屬於大家共同回憶聚集的秘密基地。在此,被遺忘的老屋與大火遺留下殘破不堪的軀殼也能藉由藝術重新被點亮,令人畏懼的樣貌也隨之在這之間被賦予新樣貌,建造出屬於眾人的回憶僻護所。

製作方式:以插畫做為主要繪圖形式,內容以日式建築為主、搭配當地植物,椰子樹、芒果、昆蟲與當地特色景象衍生出豐富的故事。繪畫方式以色塊組合為主,運用結合當地環境色彩進行搭配,讓整個南郭巷弄更有整體感。

Macintosh HD:Users:ChenSungChih:Desktop:南郭官舍群藝術進駐計畫2021:蔡季庭M0944003、施姵如M0944002、謝志康M0944010、林子瓊M0844002:南郭鐵皮牆01.jpg

Macintosh HD:Users:ChenSungChih:Desktop:南郭官舍群藝術進駐計畫2021:蔡季庭M0944003、施姵如M0944002、謝志康M0944010、林子瓊M0844002:南郭鐵皮牆02.jpg



 




作者:陳信正

作品媒材/尺寸/年代:綜合媒材/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2021

 創作理念:174巷內的建築原為官員宿舍,興建於日治時期約1920~1922年間,全部是日式木造建築。戰後陸續增建的舊式水泥平房,每戶皆有磚造圍牆環繞,庭院內植有樹木等植栽。本案計畫在燒毀後的10號建物範圍內,火災後現場一片死寂,除東牆有一龍眼樹及大王椰子仍存活,兩樹中間有一棵果樹業已燒死,但主幹仍然十分堅硬。看著園內燒黑的樹枝、腳踏車、鐵櫃、書籍、鐵椅…,似乎仍敍述著故事。在還政府還没重新經營這區宿舍前,老屋因過度老舊而傾頹,住民也早已搬離。只剩一群野貓還在這區內悠閒地生活著,享受著獨有的陽光與綠蔭。九、十號連棟房舍於2019年1月4日遭祝融損毀後一片死寂,獨留東牆大王椰子及龍眼樹,連貓都不來了。

利用東牆枯樹幹建造一貓咪合唱團的舞台,加以夜間燈光投射,與周遭的死寂做一強烈對比,散置周邊的浴缸、鐵櫃、脚踏車、鐵椅、鐵窗猶如觀眾般,與台上表演者形成一幅有趣的圖案,好似一起演奏著協奏曲般,讓老屋獨有的故事繼續講下去。以還存活的兩樹間的枯樹為主要場景,利用坑溪木棧道改建所撿拾的舊木棧板,裁成不同長度上以不同色漆,依著圓柱狀的樹幹依不同角度固定,自然形成一種如音階般的旋律。在木棧板或左、或右固定上樟木雕刻的貓,每隻35~50公分不等高的貓,以東側牆為背,面向北邊及南邊圍牆,似乎即將引吭高歌般。將四周廢棄鐵件圍繞樹幹四周擺放如觀眾般。

  

Macintosh HD:Users:ChenSungChih:Desktop:南郭官舍群藝術進駐計畫2021:陳信正M0844006:陳信正作品合成-01.jpg


Macintosh HD:Users:ChenSungChih:Desktop:南郭官舍群藝術進駐計畫2021:陳信正M0844006:陳信正作品局部-01.jpg



作者:許淳珺、蔡尚寬、張家翔

作品媒材/尺寸/年代:寶特瓶、塑膠/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2021

 創作理念:位在進入7、8號宿舍巷底,改造過後的7、8號官舍加上各種熱帶的樹種如芒果樹等相映,巷子底為一個充滿生機的空間,ㄇ字形的環繞巷底包含鐵皮、紅磚、綠樹,形成一種錯置且有趣的氛圍。南郭郡守為古代官舍群,日式建築經由改造、經營,現已成為另一種文化場域,正孕育著藝術發芽,也是一種與過往時空相呼應的場域連結。

 

透過與當地植物連結,並用有機形式的塑料去做伸展與延伸,並加入寶特瓶舊物再生與水的滋潤元素,達到與空間、材質上的轉化,並從中看見共生之處的關係,達到介入空間的另一種對話,並能透過圍牆上植物的形象,與在地的植栽呼應,希望能讓觀者關注到官舍群的植物,並發現空間裡的植被多樣性與富含文化的特殊場域。

 

Macintosh HD:Users:ChenSungChih:Desktop:南郭官舍群藝術進駐計畫2021:蔡尚寬M0944008:182337830_802328040405200_8374892055208469494_n.jpg


Macintosh HD:Users:ChenSungChih:Desktop:南郭官舍群藝術進駐計畫2021:蔡尚寬M0944008:181893781_186192926690915_7948495338303805301_n.jpg

Macintosh HD:Users:ChenSungChih:Desktop:南郭官舍群藝術進駐計畫2021:蔡尚寬M0944008:投影片1.jpg



作者:古孟萱

作品媒材/尺寸/年代:複合媒材、木板,20x20x2.5 cm(共34件) ,2021

創作理念:圍繞在南郭郡守官舍外的紅磚牆,見證了歷史的發展,磚牆與日式建築也建構出如同眷村的居住形式。在當時紅磚牆是保護或是隱蔽官舍的居民,而現在的磚牆,不僅是植物攀爬的花架,也是當地野貓的行走的路徑,充滿了當地文化及生機,因此選擇紅磚牆上作為創作。

南郭郡守官舍為日治時期興建老屋,現今是彰化佔地面積最廣、保存良好的日式木造建築,至今部分仍有公務員眷屬居住,如今也是藝文活動的舉辦地點,傳統的日式老建築,在復興之下,變成當地居民及藝術家共同文藝空間,也對於此處產生新的記憶。在南郭郡守官舍的環境中,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及歷史人文發展,因此將野貓、芒果樹、龍眼樹、日式建築等元素,轉換成圖案或是肌理,轉印在木板上,排列的木板也與紅磚牆呼應。作為公共藝術的作品,在創作思考上採用當地常見的視覺圖像,作為當地居民或是遊客對南郭的意象。


示意圖2-2jpg


示意圖1jpg


作者:游楚軒

作品媒材/尺寸/年代:濕式TR磚、鍍鋅平織鐵網磚、木板、鏡面、油漆/裝置,150x110x10 cm,2021

創作理念:174巷內的建築多為在日治時期1920~1922年間所建造之日式木造宿舍建築物,及1945年戰後陸續增建的舊式水泥平房,大部分建物高度為一層樓高,建物以戶為單位,周圍備有約一人高度的磚牆所環繞。本案計畫的範圍,為2019年1月4日被燒毀的10號之木造建物。現況呈現碎瓦頹垣、槁木死灰之樣貌,觀察到10號在祝融後尚存南側的水泥磚牆,目前仍有一座鐵窗,建物色調為灰色水泥牆,與部分磚紅色相間,加上長年的風化及鐵鏽,整體呈現低彩度低明度的色感。

清領時期的彰化城之磚城,建於1811~1815年間,於1920~1922年間因實施「市區改正計畫而全面拆除彰化磚城;在同一時期,於南郭庄南郭133地號建造新的日式官舍,即「南郭郡守官舍群」。彰化八卦山的特殊土質,因為含鐵量高,所燒出來的磚品質佳。目前在此宿舍群已傾倒的圍牆之紅磚,被提案人所發現全台罕見的「濕式TR磚」,數量不少。本計畫將已鏽蝕的鐵窗加以草綠色之油漆,局部施作粉刷,可與10號屋舍東側的大王椰子樹、南側之(8號)原有的植栽相互搭配,使其紅磚與綠意盎然相互輝映,再現生機。預計在本計畫實施後,8號宿舍之大門一開啟,即可見到此《磚憶1920南郭庄》作品。

Macintosh HD:Users:ChenSungChih:Desktop:南郭官舍群藝術進駐計畫2021:游楚軒M0744008:183219356_492455411877899_8278470334425203251_n.jpg


Macintosh HD:Users:ChenSungChih:Desktop:南郭官舍群藝術進駐計畫2021:游楚軒M0744008:183076129_513743116476426_3115243044834987065_n.jpg


作者:林芯如、李翊如、吳宏德

作品媒材/尺寸/年代:油漆、壓克力、保護漆,尺寸各異,2020

創作理念:《貓的計畫》創作藉由每隻貓的姿態,透過反覆對貓的檢視,保留原有的色彩,將每隻貓重新穿新衣取名字。為每一隻貓取吉慶的名字如健康貓、自在貓、平安貓、福氣貓、幸福貓、吉祥貓、長壽貓,帶動南槨的活潑與親和力。

 


貓1

Macintosh HD:Users:ChenSungChih:Desktop:南郭官舍群藝術進駐計畫2021:林芯如M0844005:設計圖2:011.jpgMacintosh HD:Users:ChenSungChih:Desktop:南郭官舍群藝術進駐計畫2021:林芯如M0844005:設計圖2:044.jpg

貓2


作者:許喬彥+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

作品媒材/尺寸/年代:防水帆布,壓克力顏料,炭筆/裝置,174x195cm、127x174cm、82x155cm,2021

創作理念:看著原本在這的日式建築不知緣由的燒毀,而僅剩的木結構也如同殘骸般的立柱在荒地之中,我透過想像的方式將這破碎的空間以有機的線條填補起來,炭筆像是消失的建築材料在訴說著它的過去,回到創作者所給予的皮去重塑出它可能的原始樣貌,藉由線與線,空間與空間,捏造出非真實的記憶。 

Macintosh HD:Users:ChenSungChih:Desktop:南郭官舍群藝術進駐計畫2021:許喬彥:02_3.jpgMacintosh HD:Users:apple:Desktop:02_1.jpg


作者:許喬彥+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

作品媒材/尺寸/年代:木料、植栽/裝置,尺寸依空間而定,2021

創作理念:植物它像是一種文化的意涵淺藏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從南郭巷弄隨處可見不同風格年代的物種,看到了不同時代匯集在此的環境變遷歷程,作品《小風情》藉以異地風格的植物並移植並置於此,製造出猶如紀念碑式的精神結構匯集著人們之於環境人文與地域的知性情感。

Macintosh HD:Users:ChenSungChih:Desktop:南郭官舍群藝術進駐計畫2021:許喬彥:彰化作品裝置.jpg

 

Macintosh HD:Users:ChenSungChih:Desktop:南郭官舍群藝術進駐計畫2021:許喬彥:未命名-5-01.jpg


作者:張騰遠

南路鷹在每年三到四月之間,由南方經過彰化八卦山北返,隨著季節的更迭他們遷徙,與地球的自然共生共存。此次創作計畫中,特別將南路鷹擬人化,轉化為老鷹頭人類身體的新物種,成為鸚鵡人的朋友,一起探勘考古地球。作品設置的地點,在彰化縣立美術館旁的廣場與階梯,此處連結美術館與八卦山,將鸚鵡人與南路鷹人設置此處,並讓他們望向山下與山上,暗喻著八卦山、美術館、自然生態的連結。


鸚鵡人


藝術家:李若昕


以夢境與生活為主軸,與南郭郡守現地環境為發想起點,在插畫連結多個房間, 與空間之外的想像連結。畫面設計上試圖與牆面歷史痕跡對話,保留紅磚牆面、 浴室磁磚與原始水泥牆,同時保留新與舊的元素,連結更多對於「家」的想像。

依牆面原始樣貌的空間分隔,建立四個空間。同時並置現實與夢境想像,並呈 現室內與室外不同的生活風景。每個房間雖是獨立存在,也透過植物生長路線相 互連結呼應。畫中的植物元素,多來自觀察附近豐富的南洋植物,依循其有趣的 輪廓形狀。試圖在建築輪廓與周邊的綠色植物形狀的描繪,在線條、自然顏色的 相互呼應中,在之間建立更多有趣對話。

夢境南郭

作者:任大賢+彰化師大美術系

作品設置點為一號宿舍原址,以金屬線性材質製作鏤空傢俱雕塑,白輪廓線框出了家屋的想像,彷若一幀不經意勾勒的漫畫場景,夜晚線條發光時更是充滿了詩意與超現實感,藉此緬懷消失的一號宿舍,以及南郭郡守官舍以往的美好回憶。

線代線代

作者:施慶餘+林佩萱+王國琴+社區民眾

年代:2020

九號宿舍於2019年不明原因失火燒毀,僅剩建築骨架,其周邊仍留有數處窗框,窗戶已消失,內部亦殘破,空間瀰漫頹傾與恐怖之感,本計畫企圖改善此景觀缺憾,在廢墟灰燼中帶入色彩與設計,以愉悅的設計呼應建築的窗花印象,回復空間的美好記憶。

本次創作計畫由窗戶為發想,以榫接窗框與手繪窗花為表現南郭郡守官舍群之日治時期木製建築特色與對現今南郭的意象,除了將在地藝術家作品融入此次創作,還以親子工作坊的方式帶領當地居民了解南郭郡守的歷史與演進,並進行藝術共創,一同將美烙印在這裡。

窗花窗花



作者:游心妤


在巷弄裡想像著老屋在看不見的地底下扎了根,如傳奇故事般,騰飛升空。作品使用原有廢棄的水塔鐵架,營造微型屋體升空意象;在不同角度可以看見模型門窗内折射出不同的色彩,好似有人開了燈,持續在屋中使用著,帶出人與建築物之間彼此依賴的關係。







作者:蔡璧合

對於生處在和平現狀的年輕世代來說,戰爭常是時代小說、電影或動畫的場景,是課本裡遙遠的記憶,面對南郭宿舍群牆面上沉默不語的彈孔遺跡,試圖透過潛望鏡穿越時空,在其中編排與想像戰爭的模樣,以另類的方式促成現代與歷史記憶的重新對話。

鏡鏡



作者:葉佩如、彰化師大美術系、南郭國小

這個以鋼刷在佈滿塵垢牆上創作的方式,取名為「垢圖」;「垢」不再只是牆上的汙垢,而是「在自己的

『土』地上稱『后』」之意,用這個方式記錄著創作者與不同場域的相遇。

高中就離家求學的葉佩如,對彰化仍有著深深的情感,因著創作的緣份又回到家郷,此次帶領彰師大及南郭國小的學生,經由大手牽小手的共創過程,讓離鄉的遊子也領受了「能這樣細細觀看自己的家鄉,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作者:劉文韜

南郭官舍群有著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記憶,作品以交通標誌的形式置入巷弄,輕輕地提醒觀眾,這裡從過去至今發生的種種以及現在面臨的狀況,作者挑選了五個來自當地人敘述的巷弄傳說,藉著手機掃描QRCode,向觀眾娓娓道來這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