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葉志誠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立體工藝類「創作是來自一種感動,創造出一件有溫度的作品。」 ——葉志誠

  2. 葉志誠1970年生於彰化田中,家中務農,對從小生長在田野間的葉志誠來說,「泥土」就是最好的玩具,在玩泥土的過程逐漸培養出情感記憶。高中專攻美工科陶藝專業,畢業後進入南投集集添興窯。1992年返回田中老家,創立「田中窯」,經營至今已超過30年,長年積極推廣陶藝製作。

  3. 葉志誠獲獎及展覽經歷皆豐,1998年獲第23回日本手工藝美術公論社賞、2000年獲行政院文建會文馨獎、2002年獲磺溪美展優選,2011年彰化縣文化局美術家接力展第60棒「童真—葉志誠陶藝創作展」、2015年草屯手工藝研究所工藝美學館「葉志誠──泥陶藝個展」。

  4. 葉志誠《悠遊金如玉》  2022年  43×43×49公分  陶、金箔、木
    葉志誠《悠遊金如玉》  2022年  43×43×49公分  陶、金箔、木

     

  5. 返鄉創業推廣故土之美
  6. 在師長的推薦下,葉志誠進入添興窯學習,適值添興窯轉型,他跟隨窯場老師傅學習技巧的同時,也將自己在學校所習得的美學概念帶入窯場,雙方互相成長。

  7. 1990年代臺灣陶藝興盛,葉志誠萌生創業念頭,正好家中長輩需其照顧,於是返鄉,在田中創立「田中窯」。田中窯草創之初,先設電窯,第二年引進柴燒窯,乃源自葉志誠在添興窯接觸柴窯的經驗,讓他體會到柴燒多變性帶來的驚喜感。柴窯燒製作品,需長時間累積經驗及技巧,使用木材、燒窯溫度控制、落灰量、火燒路徑、燒窯時的天氣、所用土胚種類等種種因素,均影響作品成色。葉志誠說,每次開窯總會有一兩件作品讓人驚豔,這正是柴燒窯的樂趣所在。而後田中窯亦引進瓦斯窯,漸漸成為當地的藝術創作基地。

  8. 2010年高鐵通車後,田中交通更加便捷,使葉志誠重新思考田中窯的經營策略,遂將田中窯從藝術創作基地逐漸轉型成園區複合式經營。如今田中窯設有DIY教學體驗區並種植花海,讓民眾享受陶藝樂趣的同時,亦可體驗田中在地自然風貌。

  9. 葉志誠《共鳴》   2017年  86×20×26公分  陶
    葉志誠《共鳴》   2017年  86×20×26公分  陶

     

  10. 在地記憶融入藝術創作
  11. 葉志誠創立田中窯初期,以創作茶壺類型為主。茶壺不但是藝術品,也具實用功能,以柴窯燒製之茶壺所泡的茶別有風味,逐漸打響知名度,後續10年經常供不應求。但為了不受限於單一創作形態,葉志誠開始轉向藝術創作,如《悠遊金如玉》及《共鳴》等,靈感多來自於生活周遭事物,展現鄉間生活的樣貌。

  12. 《悠遊金如玉》使用陶藝中不同的創作技巧,將表面處理光滑的區域作為荷葉、敲擊凹凸的區域作為水塘,展現荷葉浮於水面、金魚悠游水中的景象,器蓋的金魚為木雕後貼金箔,相當吸睛,作品器腹為貯藏茶葉的「茶倉」,亦有「聚寶盆」的寓意,為美觀及實用兼具的作品。《共鳴》為系列作品,葉志誠身處鄉間,經常會看到青蛙棲息於不同樹種的朽木,便以此為靈感,創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青蛙時而蛙鳴、時而攀附於枝幹上,展現在地自然風光。

  13. 《童年往事》則展現葉志誠孩童時期上課的情景,左側男孩彈射瞄準的樣貌,展現了小男孩的調皮,作品燒成顏色也採取些微泛黃的色調,展現「老照片」的質感。葉志誠亦希望透過此系列作品,讓遊園的親子有所共鳴,讓孩子能想像父母孩提時的生活樣貌,藉此建立情感連結。

  14. 作為臺灣頂極工藝協會理事長,葉志誠接觸許多不同類型的工藝創作,未來希望透過不同工藝作品的結合,如彰化在地硯臺產業與陶藝作品,創作收納硯臺的陶瓷容器,於外觀進行設計創作,讓傳統工藝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吸引更多年輕人認識在地傳統文化。


  15. 葉志誠《童年往事》  2000年   86x50X55公分  陶
    葉志誠《童年往事》  2000年   86x50X55公分  陶
     
  16. (採訪撰文/章筠.圖版提供/葉志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