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吳恭瑞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水墨膠彩類創作是一場漫遊,透過觀察與辯證,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探尋生命的內在風光。 ——吳恭瑞

  2. 「彰化散發出來的是一種樸實鄉土情調——透過人與老建築、曲折巷弄之間的關係,所散發的特質。而彰化多農田,冬天海風冷冽,天地之間籠罩著蒼茫感。」對於自己的出生地,吳恭瑞這麼形容。

  3. 「我喜歡靜靜觀察。」除了個性使然,也是家庭的潛移默化。父親經營布莊,吳恭瑞從小接觸各式花色布樣,累積了豐富色彩體驗;而母親在日常中對於小物的觀賞習慣,對他產生了深遠影響。

  4. 童年時期就喜歡獨處,畫畫是自然而然的事;在校時期便參與校內美術比賽、校刊編輯,受到師長鼓勵。所以,就讀彰化高工卻在高三時決定報考美術系,並非心血來潮的決定。

  5. 吳恭瑞《冷》  1988年  136X278公分  水墨設色、宣紙
    吳恭瑞《冷》  1988年  136X278公分  水墨設色、宣紙  

     

  6. 藝術路上的探索與建構
  7. 吳恭瑞的創作歷程與他不斷思索有關。他始終在思考:藝術是什麼?

  8. 習畫歷程最初是師人、師自然。文化大學時期的吳恭瑞跟隨歐豪年與諸位老師鍛鍊筆墨,勤於陽明山上各處寫生。他覺得寫生最大價值就是靜心,面對眼前的一石一木,做思維上的反芻——對自我人生價值與社會現象的省思與辯證。長年基礎訓練,讓他在一瞬間對物象擁有快速精準掌握能力。

  9. 師大研究所時期,吳恭瑞向上溯源尋找原始藝術,專題研究「原始藝術跟水墨之間如何結合」,試圖將原始藝術裡充滿能量與濃烈的色彩,融入傳統水墨。而此同時,他發現藝術創作是多面向的人文活動——人類複雜多元,無法純然界定成單一面貌;而創作過程有如一團弄亂的棉線球,並非線性明確的階段界線。因此,他憑直覺率性起筆,隨心所欲地在現代與傳統風格之間跳動,無論是傳統抒發情懷的寫景,或是色彩濃烈的現代感作品,新舊交疊而同時存在,風格看似紛雜,但他認為那才是個人藝術創作完整的樣貌。

  10. 吳恭瑞也嘗試將生活中觀察到的有趣事物加以實驗。臺灣藝術大學期間以惜物為概念,將廢棄書畫紙製成紙漿,以篆刻方式製作模版,創作出浮雕感的作品。這系列創作讓他獲得愉悅:「得到一種安心。永遠不會有損壞的紙張,壞掉的將以紙漿重回原型,不斷循環。」

  11. 吳恭瑞創作速度並不快,多數作品都要半年或一年以上,有的甚至長達十幾年。他認為每一次與畫作對話,都是直球對決,一來一往之間,皆是美感的探索。一幅畫最終該呈現何種樣貌,吳恭瑞並不預設立場,過程中不斷試探紙張極限、工序變化……對他來說,這是一場探索之旅,前往未知的風景。

  12. 吳恭瑞《草山霧色》  2002年  136X35公分X5  水墨設色、宣紙
    吳恭瑞《草山霧色》  2002年  136X35公分X5  水墨設色、宣紙

     

  13. 創作者的辯證與熱情
  14. 吳恭瑞認為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為傳統水墨播下創新變革的種子,相信藝術可以改善社會風氣。因此,吳恭瑞關注美術教育,投身教育現場,實踐並觀察藝術的必要性。長達20多年的教學,除了在藝術大學任課,也致力於社會美術教育,讓藝術普及於一般大眾,變得更容易親近。

  15. 吳恭瑞總是以一種距離對群體做觀察與辯證,但同時認為創作的核心是對人類的關懷,這對他來說並不違和,創作者本來就應該極度理性也極具感性。藝術創作者擁有豐富的情感,是世界的探索者——發現、舉出,而後喚醒靈魂。藝術創作的某種意義是對抗死亡,將生命價值與存在,以藝術形式封存,流傳後世,觸動未來的人們。


  16. 吳恭瑞《超級部落二》  2002年  97X90公分  水墨設色、宣紙
    吳恭瑞《超級部落二》  2002年  97X90公分  水墨設色、宣紙
     
  17. (採訪撰文/廖桂寧.圖版提供/吳恭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