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吳肇昌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吳肇昌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書法篆刻類「『明還日月,暗還虛空,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藝術創作要強調主體性,不要人云亦云。」——吳肇昌

  2. 吳肇昌,1958年出生於彰化鹿港,齋館名「阿齋」、「益文齋」。父親吳東源為知名書家,家族中書法好手輩出。作為獨子的吳肇昌,幼承父親家學,見聞習染下極早便能臨池揮翰,其作品在國展、省展、大墩美展、南瀛獎、磺溪獎、玉山獎等,均有斬獲,並於2007年作為彰化縣美術家接力展第40棒展出。

  3. 吳肇昌曾擔任鹿江詩書畫學會第2屆理事長、彰化縣書法學會第8屆理事長、文開詩社第3屆社長等職務。現承接父親所創「益文齋」名號,經營從事書法創作。



  4. 吳肇昌《曾慥詞》 2004年 135×70公分 紙、墨
    吳肇昌《曾慥詞》 2004年 135×70公分 紙、墨

     

  5. 字外求字,書寫理論互證
  6. 吳肇昌初學自顏真卿「顏體楷書」入手習字,在書道精益求精的路上,除父親的指點,以遍覽歷代各朝前人法帖、臨摹自學為主。包含東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以及魏碑、宋代米芾、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明末清初王鐸、清代何紹基等均是其曾學習的對象。而其成長的鹿港地區,古蹟、宗教廟宇眾多,彷若「街道博物館」街道上舉目可見的牌匾、楹聯、招牌等處,亦使吳肇昌得以從中汲取養分。

  7. 除了持續書寫之外,吳肇昌也不時閱讀如《歷代書法論文選》等書法理論書籍,掌握前人針對書道各面向的思路與心得,例如書寫方法、創作的審美追求、個性風格的養成,甚至是心境上的體悟,運用這些不同的觀點,和自身的作品相互印證、補充不足之處,進而持續進境。

  8. 過去吳肇昌曾憑藉比賽作為前進的動力,而今其對於書法創作已有自己的想法、形成個人風格,無須再藉由比賽獎項肯定自我,轉而透過準備展覽的過程,不斷刺激思考,揚棄千篇一律的風格,更上層樓。



  9. 吳肇昌《鄭板橋對聯》

    吳肇昌《鄭板橋對聯》 2006年 70×16公分×2 紙、墨


     

     

  10. 重主體性,追求流暢書風
  11. 吳肇昌認為書法如何「入門」,特別是掌握如何「用筆」相當關鍵,己身雖是自學為主,但習書之初,仍有賴父親的引領,方能具備鑑賞作品好壞的能力。故對於有志鑽研書法的一般初學者,他建議仍應尋求老師引領入門。在書法教學的過程中,吳肇昌也體悟到習書應著重學習「共性」,意即章法結構、筆法等基本功,「個性」則各自不同,不需要學習。

  12. 吳肇昌在個人風格的追求上曾多方探索,例如《曾慥詞》中,可見其嘗試將漢簡、隸書與行草結合,達到有如化學「化合作用」的效果,而非僅是將不同字體拼湊成一件作品。吳肇昌指出,書法創作需要透過不斷學習、求新求變,若將基本功底比喻成一鍋飯,後續的精進就像調味料般,創造出許多不同的風味。藉由《王維詩》和《壇經句》的對比,可覺察其書風的轉變。

  13. 吳肇昌的用筆「七分中鋒、三分側鋒」,並引米芾語「把筆輕,自然心手虛,振迅天真,出於意外」,強調其對「流暢性」的重視,觀察《秋蘆詩》此件作品,確能在筆畫和墨色濃淡變化間,獲得酣暢淋漓的感受。

  14. 隨著對生命經驗更豐富的體認,吳肇昌的書法已融入生活中,在人生態度的展現上,也顯得隨遇而安,悠閒而自適,未來也將依隨自我的步調,持續精進。


  15. 吳肇昌《秋蘆詩》 2021年 135×35公分 紙、墨
    吳肇昌《秋蘆詩》 2021年 135×35公分 紙、墨
     
  16. (採訪撰文/王政皓.圖版提供/吳肇昌.攝影/章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