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王紫芸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複合媒材及其他類「創作是探索世界的方法,作品是我和別人分享觀看這個世界的方式。」 ——王紫芸

  2. 王紫芸,1966年出生於員林,現任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系副教授,教導素描、油畫、水彩及繪畫多媒材等項目。創作方面除繪畫外,以複合媒材、裝置藝術為主,從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探討身體與空間、場所的關係,從物件的脈絡,表現人的存有面貌、身體境遇與內在感知的聯繫。

  3. 王紫芸開始進行複合媒材創作,是在東海大學美術系,受時任教師的藝術家盧明德影響,讓她跨出繪畫的平面空間,運用各式媒材與現成物,轉化為藝術的語彙;而後繼續至法國深造,1995年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1998年開始於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系任教至今,為彰化注入當代藝術的活力。

  4. 王紫芸《皮草》  2005年  尺寸依場地而定  複合媒材
    王紫芸《皮草》  2005年  尺寸依場地而定  複合媒材

     

  5. 身體的肖像,空無的風景
  6. 「身體的肖像」是王紫芸長久關注的主題,她並非使用繪畫去描繪人的外觀形象,而是從生活相關的物件取材,形塑人的生命面貌,例如《皮草》這件作品,來自她從老家清理出的數十年舊棉被,原本潔白蓬鬆的被褥,在經年累月的使用下已變成失去彈性、充滿皺褶的破損模樣,彷彿是人逐漸變老的皮囊,而裡面蘊藏著人的皮屑,可說烙印了身體痕跡與此曾在的私密記憶。

  7. 《自畫像》是2008年王紫芸在紐約駐村的作品,她甫到工作室打理清掃時,看到遍布的灰塵,正是此前其他人在這裡活動的足跡,當她用蠟紙擦拭粉塵,也就在紙上留下了前人皮屑的證據,並同時印出自己的手掌輪廓,越去清除,蠟紙上留下的形象就越明顯,象徵著構成個體的形貌,其實也包含「他者」的組成,透過他人的影響,建構了自我的認知。

  8. 風景中的「地平線」,是王紫芸另一個探討的主題。她認為地平線是一條清晰卻無法抓住的線,這條假想線,分開了天與地、空間與實體;看似靜止在遠方,但一接近它就後退,好像懸浮在那裡。

  9. 她以地平線的概念創作了《空無的風景——水平》,首先是將平擺的畫布沾滿生活中的粉塵,再洗刷出人的身形輪廓,然後讓水隨表面張力去滲透、流動、聚集或蒸發,最後構成一個沒有強烈的物質感、實體感的身影。我們可看到畫面中央有一平躺的人,彷彿飄浮在空中,她以此暗喻人的死亡,是一種安靜處在遠方的狀態,如水平線般分開兩個世界,是結束也是未知的開始。

  10. 王紫芸《自畫像》   2008年   19.5×12.5公分×2  蠟紙、粉塵
    王紫芸《自畫像》   2008年   19.5×12.5公分×2  蠟紙、粉塵

     

  11. 從創作中關照生命的意義
  12. 王紫芸除了運用棉被、灰塵或繪畫創作外,作品中亦常見膠囊、油脂、蠟、膠等媒材,她認為這些透明性的物質,形成一種既包覆又具有視覺穿透力的曖昧介面,構成一種不確定性的邊界,而她亦往往使用這些媒材的特性與脈絡,表現身體的蛻變、轉化、變異或替換等狀態,以及對生命的關懷。

  13. 王紫芸的作品很少以直接的方式描繪指涉的對象,而是透過物質的折射,以幽微、間接的方式,映照出對象的樣態,除了讓人看到這些媒材的表現張力,也構成多重的詮釋空間與解讀方式。

  14. 「我不是計劃型的藝術家。」王紫芸表示,她很少事先計劃創作要做什麼,主要是從生活觀察、實踐的過程中,做自我的探索,然後才找到創作的動機。她會用材料處理生活的問題,再將生活的問題放到作品裡。

  15. 藉由作品,王紫芸展示一個她觀察到的世界,上面有探索後留下的軌跡,觀者可沿著路徑擴展想像的可能性,撲向更多謎團,正如人對生命的觀照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只能透過不斷地省思前行。


  16. 王紫芸《空無的風景——水平》  2015年  180×95   水性顏料、粉彩、畫布
    王紫芸《空無的風景——水平》  2015年  180×95   水性顏料、粉彩、畫布
     
  17. (採訪撰文/洪威喆.圖版提供/王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