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王肇鉌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立體工藝類一技在身,有興趣就沒有困難。 ——王肇鉌

  2. 1953年出生於鹿港的王肇鉌,父親為知名國寶級細木作大師王漢松(1923-2002),自1970年跟隨父親習得細木作家具製作至今,已累積57年的實務經驗,除了使用榫卯技法製作傳統木製家具,對於古董家具的修復保存更是不遺餘力。精湛的手藝以及嚴謹的創作態度,讓他的作品《祥雲昇龍奉桌組》在1998年獲得第一屆傳統工藝獎,其後更多次獲獎。2013年時更榮獲文化部認證為細木類傳統匠師。

  3. 王肇鉌《孔雀椅》  2012年  90x36x36公分  桂蘭木
    王肇鉌《孔雀椅》  2012年  90x36x36公分  桂蘭木

     

  4. 師承父親一步一腳印
  5. 王肇鉌自幼在父親王漢松的工作室耳濡目染,王漢松匠師自十四歲進入木工業,十九歲時就憑著高超的手藝和技術,由日本政府頒發「木工資格證書」,並為日本軍官製作家具,在當時臺日地位不平等的情況,是相當不容易的認可與殊榮。光復後,除了多次舉辦展覽,更受到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部前身)的肯定,多次舉辦展覽及修復,為全台少數被中央政府直接認可的木工匠師。有這樣雄厚的「木二代」背景,但充滿智慧的父親總用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王肇鉌學習,父親曾說:「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因此王肇鉌邊看邊學,並在十七歲那年,自願成為父親的學徒,歷時三年四個月的努力以及父親對於每一個步驟嚴格的高標準要求,王肇鉌才正式出師,成為獨當一面的細木作匠師。

  6. 王肇鉌《禪椅》   2013年  130x82x100公分  臺灣檜木
    王肇鉌《禪椅》   2013年  130x82x100公分  臺灣檜木

     

  7. 榫卯技法技術保存與修復
  8. 細木作家具製作的特色為,從頭到尾不使用一根釘子固定,而是使用由先人智慧所留下的「榫卯技法」,將木材使用榫頭及榫孔的陰陽接合,因此匠師在榫卯處的雕刻需要有非常精準嚴格的要求,後續才能成功組裝。對於家具表面的細緻程度的雕刻也絲毫不得馬虎,工作室中大大小小的鉋木刀、琳瑯滿目的木雕刀及磨刀石,都是因應不同角度和部位而需使用不同的刀具。王肇鉌說,除了工具以外,木頭本身具有靈氣,因此在創作時,除了和消費者和藏家討論所使用的技法和創作形式外,所選用的木頭材質和硬度也都會影響成品的製作。在講求速食消費的現代工業社會,細木作從傳統產業逐漸轉型為文化資產,保存傳統技法,也是王肇鉌認為匠人精神和靈魂所在。消費者與藏家的認同,就是支撐他繼續創作的熱情的最大動力。


  9. 王肇鉌《書桌》  2015年  130x67x82公分  臺灣檜木
    王肇鉌《書桌》  2015年  130x67x82公分  臺灣檜木
     
  10. (採訪撰文/王如娟.圖版提供/王肇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