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董坐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立體工藝類「名字的『坐』字,就好比與妻子兩人共同坐在土地上,
     土地與石頭共伴共生,而『坐』諧音即是工作的『做』,
     恍若我與石頭一生的羈絆。」——董坐

  2. 董坐,1953年出生於彰化縣二水鄉,父親為石硯雕刻家董壬申,幼年時期家中時常有親朋與藏家走動參觀,長期跟隨在工作中父親身旁的董坐,耳濡目染,15歲起便向父親學習石硯雕刻。現今以「董坐石硯藝術館」之名,在二水當地多元化經營,陳設實用型硯臺、藝術創作與擺設,供大眾參訪教學與選購。2007年由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授證為「臺灣工藝之家」,2015年獲彰化縣政府登錄為「傳統工藝」螺溪石硯雕保存者,2018年取得彰化縣政府認證「傳統藝師」。

  3. 董坐《三代同堂》 2017年 34×24.5×6.2公分 螺溪石
    董坐《三代同堂》 2017年 34×24.5×6.2公分 螺溪石

     

  4. 硯材取自溪中,質地精良
  5. 「螺溪」為「濁水溪」舊名,螺溪硯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見諸於地方志。董坐表示,現今製硯的材料仍是取自濁水溪中,颱風雨季過後是最合適的撿拾時間,不同區域撿拾的石材體積大小略有不同,二水一帶所見體積相對較小、約莫巴掌大,若需更大體積的石材,得由水里一帶向上游尋覓。找尋適合製硯的石材全憑經驗,質地優良的螺溪石密度適中,不但好發墨,也不易傷筆。

  6. 螺溪石以墨黑、黛綠、赭紅三色為主,並依深淺不同延伸出其餘色系變化。董坐依循事先設想好的題材,擇選合適大小、色澤的石材搭配,例如欲雕刻瓜果類的題材,多選擇黛綠或赭紅色此兩種較符合自然界中瓜果顏色的石材進行創作。雕刻時也會注意石材的自然結構,若是用平紋結構雕刻立體裝飾,則容易崩落,故多採平雕或淺浮雕方式表現裝飾,而三角狀結構較穩固,適合雕刻立體造形。

  7. 由於自然材質偶有不可控的因素,董坐表示自己在下刀前,心中即已設想造形,若雕刻過程遇上石材崩裂,仍能即時更動,如雕刻龍首自鼻翼兩側向外延伸的龍鬚時,若龍鬚斷裂,尚能改換不同姿態,如採取向身後延展的表現方式調整。



  8. 董坐《豐收》 2020年 19×24×6.5公分 螺溪石
    董坐《豐收》 2020年 19×24×6.5公分 螺溪石

     


  9. 創作保留石皮,主題多元
  10. 董坐認為,硯臺需具備可觀賞性、可典藏性和實用性。近年其創作風格從早期石材體積較大,主體裝飾滿布硯額、硯側的表現,轉向選用體積較小的石材,縮小裝飾並保留較大硯堂,此種表現手法不但使整體視覺比例更加協調,在裝飾表現上也顯得較為精緻,甚至有足夠空間可以刻劃多個主題,如《和氣》上姿態各異的企鵝。

  11. 觀察《羲之愛鵝》或《翠綠白菜》,可發現董坐除依原石原貌雕琢造形之外,還會特意保留石皮的部分來結合畫面表現,非但不違和,反而質樸且生動,彰顯媒材源自天然環境的特色。董坐也關注石材本質的表現和變化,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創作中。例如《豐收》嘗試結合三種顏色石材,其上黛綠色藤蔓蜿蜒捲曲、鮮活寫實;又或跳脫硯臺元素,透過施蠟與否凸顯石材質地之美的《母愛》。

  12. 董坐的創作主題多元,除了傳統吉祥寓意與麒麟、龍等題材外,也秉持「多聽多看」的心態,自生活周遭取材。例如源自觀察植栽的蘭花系列,或將日本遊覽時所見的富士山,化為創作的元素。其「濁水溪」系列的創作,更是結合在地傳說與地貌景致,將不同區段的流域運用硯材刻出一道道風景。

  13. 由於硯臺雕刻需要耐心和體力,面對未來,董坐表示只要身體能夠負荷,仍會抱持「最後一件作品最漂亮」的心態,持續創作不輟。


  14. 董坐《翠綠白菜》 2016年 20×18×10公分 螺溪石
    董坐《翠綠白菜》 2016年 20×18×10公分 螺溪石
     
  15. (採訪撰文/王政皓.攝影/章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