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立體工藝類「要有一顆自由的靈魂,以開放的心面對、接受生命中的人事物,並將之化為創作的養分。」
——董旻晋
- 董旻晋,1980年生於彰化縣二水鄉。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與造形藝術研究所,現職從事木雕藝術創作,並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三峽懷德居木師基地等進行教學。
- 董旻晋有豐富的駐村和現場創作經歷,同時獲獎無數,如2009年第13屆裕隆木雕創新獎金質獎、2011年獲臺灣國際木雕競賽第一名、2011年第12屆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全興獎、2012年第13屆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磺溪獎、2016年南瀛獎立體造型類首獎等,備受肯定。

董旻晋《新英雄系列——出神》 2021年 28×30×62公分 馬來西亞樟木
- 擅於觀察 創作自由開放
- 受家中開設鐵工廠的影響,啟發董旻晋自小對手作的興趣,熱愛觀察的他,高中時期受美術老師陳春上鼓勵,報考美術系,投身創作之路。在媒材擇選上,董旻晋曾多方嘗試諸如石雕、泥塑、金屬等,最終選擇以木材進行創作,作為取自自然的材料,木材不僅予其溫暖的感覺,也能採取任何形式表現不同造形。除使用樟木、櫸木、肖楠等原木,也常運用風化木、漂流木,透過於其上雕鑿賦予生命力,使這些原為廢棄狀態的木材,轉化為能夠被欣賞及想像的作品。
- 早期董旻晋會思考欲製作的造形,先製作模型後,取材依樣進行雕刻,近年愈趨自由開放,較能隨心所欲呈現自然、風化的效果。這樣的轉變與多次到國外競賽交流,接觸許多風化木、古沉木,甚至珍貴的千年木材的經驗有關,在過程中思考將自然造形運用於創作中。
- 董旻晋觀察到,木頭自大地紮根、生長為樹木,進而被使用為建材,或自然腐朽為風化木、古沉木,大地養分在此循環過程不斷流動、生生不息,此種「自然的流動」成為其關注的對象,諸如「風的流動」、「火的流動」甚至是「心的流動」與「時間的流動」,如《流動的禪》便是展現「水的流動」,以瀑布般的景致呈現忘我的境界。

董旻晋《佇》 2021年 35×20×50公分 高山樟、檜木
- 關注本質 探索多樣表現
- 董旻晋以人的內心情感出發,結合外在木材的物質性進行思考,呈現自身主體性的不同狀態與環境時空下的互動。例如極具特色的《新英雄系列》,最初可追溯至具象的雄性器官作品《九條好漢》,其後的《MAN》改採較為隱晦的手法製作,以童子形象外裹一層代表溫暖庇護所的皮膜,呈現一種逃避、不安與掙扎感。此系列的皮膜自《新英雄的誕生》開始逐漸收緊,自布般軟質絲織的質感轉向真空般更緊繃的狀態,例如《好眠》其上的肌理線條更具表現力與變化。
- 董旻晋的創作專注於木材本質的探索。觀察「風化系列」、「紙系列」、「物的系列」、「皮相構思」系列等等,均是循此脈絡,於不同面向運用相異表現手法進行嘗試。如「紙系列」中《穿越森林時空的紙02》與《鏽花》,透過刀痕切削和隨機皺褶,模仿出紙張揉皺的表現。又或嘗試以挖空、鏤空的方式,像《假他山之石》,減輕材質的重量,營造輕盈的體感。
- 由於木頭的色澤、硬度、香氣和特性各不相同,對董旻晋而言,木頭好比人般形形色色,而森林便彷彿社會的縮影。在其作品中也可見到對於社會的觀察及關懷,例如反映疫情期間人人戴口罩、希望可以大口呼吸的《新英雄系列--出神》,或者展現人與自然連結的同時,祈願和平的《佇》。
- 對木頭充滿熱情的董旻晋,認為「每做一件作品時獲得的樂趣,可以在下一件表現」,每天生活中仍充滿各式新奇的事物、想法,等待透過創作呈現。未來他也希望能更多的參與與地方密切關聯的藝術季,以作品連結自然環境和在地,讓更多人認識他的創作。

董旻晋《木盒子》 2017年 26×25×25公分 臺灣紅檜 - (採訪撰文/王政皓.圖版提供/董旻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