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施性輝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立體工藝類生活中明思辨,藝術中探原創。 ——施性輝

  2. 施性輝,1963年生於彰化鹿港,聯合工專陶瓷科第一名畢業。曾獲得第二回國際陶瓷器美濃’89入選賞、第47屆臺灣省美展工藝組優選獎、第三屆民族工藝獎——陶瓷類三等獎(一、二等從缺)、金陶獎「造型創新——評審委員獎」、「造型創新——美術館獎」、南瀛美展優選獎等。並於2016年舉辦「演繹·眼意」陶藝繪畫創作展、2017-2019年「解構——烤漆鈑系列作品個展」。兒童美術教育研究深耕40年,並出版《施性輝的陶藝世界》、《童画王國裡的魔法書》等著作。

  3. 施性輝《璞玉》  1993年  15×15×10公分  陶
    施性輝《璞玉》  1993年  15×15×10公分  陶

     

  4. 創作鍾情在地風土
  5. 施性輝,藝名方杰,取土方於柴火堆上是為陶之意。施性輝從小便展現對於藝術創作的熱愛,高中時除了課餘參加美術社團,更常到臺中、臺北等地看展,多方接觸大師作品,為創作帶來豐沛養分。後進入聯合工專陶瓷科,選擇傳統藝術組祈使往藝術創作更近一步,後並利用所學專業,致力開發屬於自己的「鹿港燒」。

  6. 1997年,施性輝在鹿港龍山寺旁成立「鹿港燒陶藝館」。《璞玉》便是他以「八卦山稜線」為靈感所創作的山形杯/大陶碗系列代表作。創作者以手捏塑形,使杯緣經由上千次的觸壓形成起落有致的弧度;並雜揉多種特殊媒材為釉:如鹿港海邊的蚵殼、風化的鐵屑、木灰以及稻殼等,並在素杯上堆疊不同特質的釉,讓釉色的變化創造更多可能。

  7. 施性輝的《綺疏青瑣》系列,靈感則來自於鹿港古蹟中的紅磚與窗櫺樣式,透過陶土重新變造、重組,轉化當地的建築特色,形成能穿透空間的深度,寄鄉土情懷於其中。作品中的紅與綠源自同一種釉料,透過氧化和還原兩種相異的燒法,呈現截然不同的色彩,使作品更顯一體成型的俐落。

  8. 施性輝《綺疏青瑣》  1990年  60×20×66公分  陶
    施性輝《綺疏青瑣》  1990年  60×20×66公分  陶

     

  9. 源自生活 不拘一格
  10. 施性輝認為創作來自生活,不喜歡為藝術而藝術,不模仿、堅持原創。除了陶藝之外,更有一系列水彩畫作「眼內世界」,因近年施性輝受眼疾之苦,使他重新思考自身所見,閉上眼睛,去除明確形象,留下抽象的視覺,再以畫筆、水彩留下流動的光影,成為施性輝重新面對自己的重要轉捩點。

  11. 施性輝更在一次颱風修補屋頂的經驗裡,發現烤漆鈑材質的多元造型可能性,並由此回歸思考何謂繪畫、雕塑、平面、立體。更重要的是,他對於社會議題與觀念的解構,表達自身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與思辨,運用媒材多變的性質來回應議題的多面性,並賦予新義。《文字人》打破既有文字的形體,既以線條呈現書法藝術的美感,更帶有「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批判性。

  12. 從在地精神出發,施性輝以生活為創作素材,更期許美術教育能帶給孩子們更多在地的元素、並且帶來思辨實踐的能力。施性輝認為單純傳授知識不難,要啟發孩子們的創造力卻不簡單,藝術的傳承須更慎重完善,從本土到國際,從小在孩子們的心田深耕在地文化,會是更好的傳承與發揚。


  13. 施性輝《眼內世界:秋》  2016年  77×108公分  水彩、日本水彩紙
    施性輝《眼內世界:秋》  2016年  77×108公分  水彩、日本水彩紙
     
  14. (採訪撰文/楊荏喻.圖版提供/施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