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李秉圭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立體工藝類「傳統工藝不能『半暝仔準午時』,
     將半夜作白天草率以對,
     而是要認真地學,腳踏實地,
     並要精益求精。」——李秉圭

  2. 李秉圭1949年出生於彰化鹿港。其父李松林為獲頒首屆「民族藝術薪傳獎」與「國家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的知名傳統木雕工藝師。李氏家族自李克鳩始從事木雕工藝,傳至李秉圭已是第5代。大部分世代傳承的傳統藝師,多是國小畢業即全心投入家族工作,李秉圭則有所不同,直至建國商專畢業、入伍服役完畢,才返家協助父親、學習雕刻工藝,雖然生涯起步較晚,但從小跟隨父親工作、長期浸淫耳濡目染下,仍能迅速掌握工作狀態,在各項工序均具備紮實穩固的基礎。1997年獲第5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民俗工藝獎,2013年由文化部指定為「鑿花技術」重要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同年由彰化縣登錄為傳統工藝「傳統木雕」保存者,2018年被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傳統工藝「傳統木雕」保存者,2022年獲國家工藝成就獎。
    李秉圭《慶壽屏風(正)》  2018年  77×60×4.5公分×6  樟木、檜木
    李秉圭《慶壽屏風(正)》  2018年  77×60×4.5公分×6  樟木、檜木
  3.  

  4. 流派傳承,重視文化涵養
  5. 李秉圭的工作室現為承繼父親李松林名號的「松林藝術雕刻中心」,又名「松下齋」和「崇林堂」,在在傳遞對父親的崇敬之情,同時隱含深刻的寓意。其中「崇林堂」的「林」除感懷父親,亦是紀念與李松林知交甚篤的知名鹿港傳統彩繪藝師郭新林。而「松下齋」取自詩句「松下問童子」典故外,更揭示為傳承自李松林的流派。

  6. 李秉圭指出,在創作上應同時兼顧「傳統」與「創新」,於兩者之間取得平衡,達到「大同小異」的效果。細品李秉圭的作品,能從中感受到傳承自祖父輩流派所具有的「特徵性」,但又能彰顯己身經過思考轉化過後,突顯出的個人精神特色。

  7. 李秉圭個人精神的養成,除雕刻功底穩紮穩打、持續精進外,還有賴於成長和學習歷程中,對於不同藝術領域的吸收與化用,他曾分別向父親好友郭新林、王漢英學習彩繪與書法,向學校老師郭煥材學習素描和水墨,也曾求教於水墨名家孫雲生,另外,拜師鹿港古典詩人葉熊祈學習漢學、古典詩詞。這些學養經歷,開展李秉圭的眼界,並於精緻純熟的雕刻作品中,展現更深刻的文化內涵。



  8. 李秉圭《劉海戲蟾》 2022年 58×24×29公分 樟木
    李秉圭《劉海戲蟾》 2022年 58×24×29公分 樟木

     


  9. 工作敬業,生活刺激創作
  10. 木雕工序中,李秉圭認為以首步驟「繪稿」尤為要,一張良好、具有創造力的手稿,影響最終成品的好壞至為關鍵。過去由於缺乏影印機,手稿的複印使用和調整比例不若現在方便,因此李秉圭時常協助父親描稿,此經驗使其創作時得以取前人精華再作發揮,於造形比例的掌握也愈加精準。

  11. 觀察李秉圭作品,種類多變,且雕刻細膩、形象靈活生動,木材質地處理配合主題呈現,例如《淵明愛菊》保留較原始粗獷的面貌,《虎姑婆》則打磨光滑,呈現衣著布料的質感。造形上也求新求變,不拘泥於傳統,以《劉海戲蟾》為例,傳統布局為劉海手捧三足金蟾,或金蟾位於劉海身前、腳邊,李秉圭過去也曾雕刻過傳統布局的《劉海戲蟾》,而在此件作品中,金蟾位於劉海背上,劉海頭部微傾,回首與之相對望,一足抬起,整體更具動感和生命力。

  12. 面對工作,李秉圭始終秉持敬業的態度,在工作之餘也勤奮讀書,不敢稍許怠惰。現今以創作為主,將生活中有所感的事物化為刻刀下的作品,《虎姑婆》即是觀覽林玉山1996年所作之《虎姑婆》後,有感於該作林玉山所題文字「性善姑婆、處世慈和。世人為何,歪曲許多。為哄孩童,以惡傳訛」而作,雖為傳統題材,卻帶有為之「翻案」的旨趣,頗具新意。

  13. 未來,李秉圭也將「想到哪、做到哪」,繼續將生活中所受感官刺激轉為一件件的創作。




  14. 李秉圭《虎姑婆》 2015年 48×29×25公分 樟木
    李秉圭《虎姑婆》 2015年 48×29×25公分 樟木
     
  15. (採訪撰文/王政皓.圖版提供/李秉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