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洪東祿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複合媒材及其他類
  2. 創作是把想像化為真實。 ——洪東祿

  3. 洪東祿1968年出生於彰化二林,1993年於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至吳天章(1956-)老師的工作室擔任助理將近三年,恰逢吳天章創作轉型開始使用攝影媒材的時期,影響了洪東祿以攝影作為創作的手法。後續至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進修,於1999年畢業,作品曾多次參與國際當代藝術大展,如1999年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2000年臺北雙年展、2004年上海雙年展、2021亞洲雙年展等。

  4. 洪東祿《The birth of xiao hong》  2002年  90×120公分  C-print
    洪東祿《The birth of xiao hong》  2002年  90×120公分  C-print

     

  5. 不受拘束的媒材
  6. 1997年前後,以日系的流行卡漫或電玩公仔為主角,搭配東、西方的宗教聖像或歷史建物圖像為背景,進行擺拍的系列攝影作品,是洪東祿廣為人知且跨入國際的初期創作。然而他大學期間為西畫組,當時校內較著重傳統繪畫技術與思想的教學,反而是畢業後在吳天章老師的工作室擔任助理期間,開啟他關於當代藝術創作的認識。洪東祿提及這系列的創作,在攝影手法與矯飾美學上,除了源自吳天章老師的影響外,還結合後續念研究所時期,薛保瑕(1956-)老師課堂上所談論的「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思考,戲謔地將不同文化元素並置,在視覺衝突中探討異質文化。

  7. 在靜態的擺拍作品後,洪東祿有了讓靜態的人物在畫面中動起來的想法,期待經由動態增加畫面內劇情的敘述性,在1999年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參展中,便能看到攝影作品裝裱成立體燈箱,藉由光暈的流動感製造視覺動態;後續在2000年第二屆臺北雙年展,想進一步發展3D立體照片,便在作品的製作中加入光柵片的運用。2002年,洪東祿原創的角色「小紅」誕生——沒有性徵、沒有表情,神似外星人的角色,除了展現他對於「挪用」(Appropriation)創作的下一步反思,更能在當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個展「涅槃」中,看到數位影像之外的嘗試,像是結合動畫與聲音的感應裝置,或是尋求音樂人製作動畫的電子音樂。都能發覺他在追求欲傳達的概念或主題時,不排斥做各種媒材的嘗試或不同領域的合作。

  8. 洪東祿《Spiritual》  2008年  直徑216公分、高120公分  互動機械雕塑、不鏽鋼、玻璃纖維、三臺螢幕、三個檔案
    洪東祿《Spiritual》  2008年  直徑216公分、高120公分  互動機械雕塑、不鏽鋼、玻璃纖維、三臺螢幕、三個檔案

     

  9. 虛實與生死之間
  10. 2000年後約十年,洪東祿相當廣泛地運用數位媒介創作,可以說將當時代各種數位呈現的可能都玩玩看,經由科技協助創造迷幻與華麗的視覺效果,在虛擬和真實中探討脫離肉體似涅槃的精神狀態;2017年後,作品則朝向自身對《易經》的悟理,在個人身體狀態求醫的因緣下,從中醫書籍的卦象文字中開啟學習《易經》之路,抽象與具象的幾何造型取代「小紅」形象符碼,媒材轉移至畫布與紙張中,陸續嘗試油畫結合絹印、取自自然的膠彩等。

  11. 綜觀洪東祿的創作歷程:1990年代末,以「挪用」圖像與符號進行異質文化拼裝的平面攝影,傳達「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文化並置的視覺效果;2000年後,視覺效果傳達的思考與手法趨於成熟,創造自己的符號「小紅」、「安卓羅伊」,廣泛地運用各種媒材、與不同領域合作,走在時代尖端的數位創新呈現;2017年後,則轉向繪畫等傳統媒材,著重材質、手感的創作去體悟《易經》之意。整體歷程看似斷裂,卻始終與感官幻象結合宗教題材的概念與內容相關,探求某種虛實與生死之間的宇宙萬象哲理,僅是隨著個人的生命狀態投射出不同的製作模式和視覺經驗,自然而然地從外緣逐漸轉為內求。


  12. 洪東祿《風天小蓄》  2021年  120×120公分  磁鐵礦、新岩、麻布、鹿膠
    洪東祿《風天小蓄》  2021年  120×120公分  磁鐵礦、新岩、麻布、鹿膠
     
  13. (採訪撰文/王瑀.圖版提供/洪東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