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黃步青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複合媒材及其他類勤能補作,並不斷的突破自我。 ——黃步青

  2. 黃步青1948年出生於彰化鹿港,1969年進入李仲生(1912-1984)畫室學習現代繪畫。1977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畢業後曾至臺中大甲任教,之後在1981年前往歐洲進修,於1987年獲得法國巴黎大學造型藝術碩士學位。在法國留學期間,開始嘗試裝置藝術的創作方式,是臺灣最早以複合媒材為主要創作形式的藝術家之一。1988年,自巴黎回國後,他加入成功大學建築系擔任教職。作品國內外參展經歷豐富,曾以《野宴》參加1999年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

  3. 黃步青《野宴》  1997年  2022年在高雄市立美術館重現 尺寸依空間而定  木桌、桌布、盤、植物種子
    黃步青《野宴》  1997年  2022年在高雄市立美術館重現 尺寸依空間而定  木桌、桌布、盤、植物種子

     

  4. 對環境與生命的關照
  5. 在1970年代末期,黃步青受到美國照相寫實主義(Photorealism)風格的影響,以繪畫為主要創作手法,融合負片效果,展現畫面。1976年所創作的《天橋》呈現臺北街景,透過照相寫實和負片的用色,將繁華城市景象與人群呈現出既寫實又虛幻的效果。1980年後,黃步青展開「無聲」系列,運用油彩或鉛筆,以細膩的手法描繪生死交織的蟬,抒發對自然與生命的思考。例如,1980年的油畫作品《無聲》中,色彩鮮艷的蟬以倒臥的姿態呈現,寓意生命的逝去與深刻的省思。

  6. 透過早期作品,我們發現黃步青的創作靈感源自於生活環境、個人記憶和情感。從兒時在鹿港海邊的回憶,求學時的臺北城市經歷,到任教時的大甲田野經驗,這些自然環境的轉變引發了他對自然和生命的深刻領悟,進而體現在他的創作之中。即使在法國留學後返國,這種創作習慣仍然延續。黃步青定居台南後,常常在海灘漫步,留意海灘上的木材、廢棄物和植物,並將這些元素融入他的作品中。透過這些物件,他不僅延伸了過去的繪畫主題,表現對環境和生命的細膩關懷,也在作品中投射出有關社會文明的議題,反映對時代變遷和環境變動的深刻思索。

  7. 黃步青《行舟》  2020年  146×138×35公分  複合媒材
    黃步青《行舟》  2020年  146×138×35公分  複合媒材

     

  8. 不斷突破自我的藝術追尋
  9. 黃步青在法國留學期間,受到貧窮藝術(Arte Povera)與藝術家梅爾茨(Mario Merz)、佩農(Giuseppe Penone)影響,嘗試創作裝置藝術。返國後,他以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件進行創作,從種子、木頭、廢棄鐵件、窗框到塑膠物等,展現複合媒材創作的獨特風格。其中在種子的使用上,以蒺藜子最為知名,是1997年之後他極具代表的創作手法之一,代表作包括1999年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出的《野宴》。近年來,他廣泛運用廢棄鐵件等材料,創作融合文明廢棄物的拼貼,探討工業製造和商業消費文化對環境和生命所帶來的議題。他在2020年的作品《行舟》中,運用生鏽鐵片、動物標本、貝殼和骨頭,創作出小船形狀的拼貼作品。儘管作品名稱看似在描述船隻,但其實更透過題目和作品形式的差異,傳達了藝術家欲探究的核心問題。

  10. 黃步青描述,跟隨李仲生學習繪畫成為他創作生涯中的重要轉捩點,後來巴黎留學期間,他深受當代藝術啟發,對媒材和技法產生深刻思考。綜觀黃步青多年的創作,他作品中融合個人對生命的感受和態度,運用不同媒材表達對外在世界的觀察,同時折射出內心情感。50多年來,他不斷保持開放心態,勇於嘗試各種藝術觀念、材質和技法,持續在藝術之路上突破自我。


  11. 黃步青《心緣》  2018年  196×220×38.5公分  鐵
    黃步青《心緣》  2018年  196×220×38.5公分  鐵
     
  12. (採訪撰文/王瑀.圖版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黃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