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黃國書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立體工藝類藝術的本質是藉創作傳達生命感悟,提升精神層次,喚醒世人內在慈悲和智慧。 ——黃國書

  2. 黃國書,1958年出生於彰化縣鹿港鎮,初期木雕跟著兄長黃勝雄和黃中興學習,1991年入選教育部重要民族藝術藝生,在李松林藝師門下,學藝三年。1995年獲第四屆民族工藝獎雕刻類第一名、2003年獲第三屆國家工藝獎一等獎、2004年獲第八屆裕隆木雕銀質獎,並擔任多項臺灣木雕及工藝類競賽評審。20幾年來遠居山林,在塵囂之外的環境中聽經讀典,生活中學戒習定,並將善行故事及本心頓悟融入作品,致力於以木雕藝術傳達聖賢教誨,找回失去的道德教育,希望觀賞者能因此從內心中醒覺,讓真善美遍布世間。

  3. 黃國書《彼一暝鹿港暗訪》  1994年  108x58x28公分  臺灣櫸木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黃國書《彼一暝鹿港暗訪》  1994年  108x58x28公分  臺灣櫸木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4. 從匠入藝,開拓創作視野
  5. 民國五、六○年代,臺灣正從農業步入工業時代,外銷工廠林立,為了增加家庭收入,許多鹿港人皆投入當時興盛的傳統手工業木雕工作,自然地,國中畢業的黃國書也加入其行列。從小就對視覺藝術有著敏銳天分的他,在四哥的安排下,快速地完成了學徒的階段。大學畢業退伍後,本在攝影領域發展,終因現實與理想未能如願而轉入木雕之路。在進入木雕行業初期,約有八年的時間為了生計餬口,都在做著制式的浮雕及佛像木雕等,然而,這些年的大量雕刻練習,奠定了精準又具表現能力的木雕技巧。

  6. 33歲時被選入李松林藝師的木雕班,這對於黃國書來說是人生轉折,由於李松林藝師的教導,擴展了視野,對木雕有了新的認知。作品常以過往生活及佛教故事為創作題材,這些與農村鄉土有關的作品,時常被視為反映了臺灣農村傳統質樸和諧、任勞韌性的人生百態。作品精湛又具有動態感,彷彿畫作般的立體作品,奠基於早期求學至初入社會時,對於攝影及素描的紮實練習。在開始走進創作時,黃國書常去鹿港曲巷老房中尋找題材,以素描的方式留下許多早年鹿港人民純樸生活的紀錄。這些手稿及記憶,成為了創作重要的靈感材料,是他日後雕刻的方向之一,也為早期的鹿港留下了珍貴的紀錄。

  7. 黃國書《難行能行》  2003年  120x53x43公分  臺灣楠木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典藏
    黃國書《難行能行》  2003年  120x53x43公分  臺灣楠木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典藏

     

  8. 生長環境是滋養創作的沃土
  9. 首件創作《彼一暝鹿港暗訪》是黃國書對自己最驚嘆的作品,那時剛從木雕商品轉向藝術創作,很多技術性的問題有待探索,但是內心中充滿了激情,精神上熱情洋溢,完全憑藉著初生之犢的勇氣,見招拆招的努力,日以繼夜地完成,時至今日要再同樣雕作已是不易了。而這件作品也有奇特的際遇:在畫廊博覽會上遇到知音收藏家購藏,然後又致贈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彼一暝鹿港暗訪》呈現了彰化民俗中的驅邪及夜巡活動,作品中多達70多個人物細節,也呈現出早期鹿港傳統建築樣貌,以及居民對宗教的熱誠參與精神,成為了重要的文化見證。

  10. 黃國書擅長從生活背景及成長記憶裡尋找題材。創作初期至2008年前後,他專注於刻劃感性的見聞場景:如農夫在土地上的辛勞耕耘和歡欣收穫,農務閒暇的歡樂嬉遊,鄉間民俗的慶典活動等等,其畫冊《南風起稻香》裡的木雕作品,便是當時人、事的呈現。隨著年歲漸長,步入中年,思考方向也從自身擴及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黃國書這時從佛學裡找到另一種題材,作品《難行能行》描繪玄奘法師西天取經,遭遇風沙逆境,為法忘軀,無所畏懼的樣貌。他的創作風格也逐漸轉變為探討人生與永恆真理存在的意義,並且藉著作品傳達經典裡的奧義。

  11. 而未來,黃國書仍然有許多對於生命、生活、真理的想法還在醞釀,他最後說了一個關於金碧峰禪師如何在閻羅小鬼的捉拿下頓悟,看破放下一切貪念和執著,也不再被生死所束縛的故事,希望自己的作品及人生感悟,可以喚醒人性最終的真善美。


  12. 黃國書《信-願-行》  2012年  90x33x80公分  樟木
    黃國書《信-願-行》  2012年  90x33x80公分  樟木
     
  13. (採訪撰文/林學敏.圖版提供/黃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