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立體工藝類「船停在港口最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陳侑成
- 1998年在彰化市出生的陳侑成,是土生土長的彰化人。陳侑成並非從小就接受美術教育,儘管沒有美術科班的訓練,但因為對繪畫有興趣,就讀和美實驗高中普通班時,便在學校老師鼓勵下學習術科,而後考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正式開啟了藝術創作生涯。系列木工創作《第四維》,於2021年獲得彰化縣磺溪美展的立體工藝類首獎,同時獲選該年度磺溪新人獎,對於他的作品與創作歷程給予了相當大的認同。現今陳侑成於台灣設計研究院擔任專員,運用大學時期的設計思考和展覽經驗,以展覽及推廣規劃,讓民眾認識「設計」在各種領域的可能性。

陳侑成《走步》 2018年 60×40×20公分 胡桃木、栓木、鐵刀木、花梨木、紅酸枝
- 木材獨有的溫度感
- 陳侑成大學時先後接觸到了陶瓷、金屬和木材三種媒材,他發覺木材是一種有溫度感的材質,會因為樹木種類、生長環境等差異,出現各式各樣的紋路與質感,這種肌理的獨特性吸引他在大學二年級之後,決定以木材設計工藝為專業。
- 其靈感經常來源於生活,同時充滿趣味感。《走步》是將某一年暑假前往美國旅行參觀的場景,摻雜自己的記憶製作成彈珠檯玩具。裡頭呈現好萊塢、舊金山的金門大橋等經典地標,並將彈珠譬喻為人,經過不同場景或關卡時難免會遇到需要突破的障礙。
- 陳侑成也分享小時候家裡規定不能看電視,所以童年是在樂高的陪伴中成長,因此在練習車床、拼木、曲木等技法的前期作品,像是《探索》、《Apollo NO.11》裡都具有玩具、模型特性。而作品《面對面》則是選用純粹的橡木,並保留原本的橡木顏色,透過漆器去進行打磨,以兩張臉對看的方式想像當我們不在家時,家具其實會彼此對話、互動,像是原本就擁有靈魂與意識。

陳侑成《面對面》 2019年 60×45×50公分 胡桃木、栓木、鐵刀木、銅
- 對於設計思考的挑戰
- 陳侑成後來逐漸發展出以概念、議題為思考的創作,以彰化磺溪獎的獲選作品「第四維」系列為代表。這個系列以「時間」為核心,靈感發想自大學畢業前至美國打工三個月期間,思考時間與科學、文學及電影等領域的連結。代表「過去」的《過刻》,設計了一個開有兩個洞的小型木箱,將旅行的回憶,以及在不同國家遇到的場景圖像放入其中。轉動把手時,能透過燈光來看見這些圖像。此時藝術家的記憶正與觀眾產生連結,從原先封閉的箱內突破而出,象徵跳脫過去向前成長。
- 《此時》象徵著「現在」,由一方一圓的造型相連接而成。方形代表著過去,因此選擇和《過刻》相同的深色木頭來表示過去的精神,並逐漸轉變成白色、較為圓潤的當下。看似不同的兩者,卻又是一體相容的概念,並在其中放置鏡面反射,讓觀眾映照出自己的當下。代表著「未來」的《盼》,是類似地球儀的球狀作品,他認為圓形可以不斷地改變和變換,就如同未來充滿了未知,亦回應自身對於未來的感受。
- 陳侑成認為,創作就是探索自身的過程,將這些想法或概念,轉譯到實體的作品上,帶來許多成就感,儘管需要使用到不同的機具,以及考量到很多現實層面的問題,但他依然很珍惜這些能夠展現自我想法的過程與機會。

陳侑成「第四維」系列之《過刻》 2020年 80×40×60公分 胡桃木、白胡桃木
(採訪撰文/王瑀.圖版提供/陳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