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鐘敏建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複合媒材及其他類感謝上天賦與我創造的能力,來此紅塵走一遭能夠留下足跡…… ——鐘敏建

  2. 鐘敏建,1967年生於彰化田尾,復興美工繪畫組、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歷年展出:2001年鹿谷國小921重建陶壁製作、2003年臺北縣全運會公共藝術製作,2004年北斗紅磚市場公共藝術製作、「生命的存在與虛幻」繪畫個展,2008年法國巴黎GALERIE CHOISEUL畫廊陶瓷繪畫雙個展,2009年上海明圓藝術中心陶瓷雕塑展、南京美術館陶瓷、繪畫三人展,2013年「印記——生命的積累」立體作品個展,並於2014年設計製作彰化磺溪美展獎座,2016年「縹瓷浮香」陶瓷作品於上海菖璞Art空間。

  3. 鐘敏建《夏語》  2002年   390×135×18公分   壓克力顏料、木板
    鐘敏建《夏語》  2002年   390×135×18公分   壓克力顏料、木板

     

  4. 思考、感性、技能兼具
  5. 鐘敏建從小對美術便有天分,國中美術老師鼓勵他北上考取復興美工,高中時期便得到嚴謹紮實的訓練。也因為工藝、設計、純藝術等方面皆有涉獵,讓他不論是精緻細膩的生活器皿或具挑戰性的大型多媒材創作都能夠自由進行。大學進入文化大學美術系,在學風自由與資源豐富的環境中,讓他有機會接觸到瓷藝術的學習。時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古陶瓷的劉良佑教授影響他頗深,開啟他對宋瓷的喜愛與專研。

  6. 鐘敏建亦景仰當時教授西畫的李德老師,李老師治學嚴謹,學貫中西且能站在學生的角度看作品,肯定學生個體並能因材施教、啟發觀念與指引方向。「優秀的創作者要具備哲學家的頭腦、詩人的心、工人的手。」老師的教誨,令他感懷至今。

  7. 大學時主修西畫,鐘敏建的畫作剛開始走照相寫實風格,大二以後轉往類印象到表現主義發展,強調內心個性與情緒面,並拓展對油彩筆觸的運用與材料的深入探索。大三以後轉往陶瓷雕塑發展。1995年工作室成立後,他也發表了一批拼接成半立體的畫作,讓平面與立體互相跨越與結合,探索畫作與雕塑之間的關係,《夏語》便是此時期的作品。

  8. 鐘敏建《消逝與永恒》  2013年  130×130×9公分  陶瓷、現成物(樹葉、蟬)
    鐘敏建《消逝與永恒》  2013年  130×130×9公分  陶瓷、現成物(樹葉、蟬)

     

  9. 長於斯土的東方美學
  10. 對鐘敏建來說,瓷是可嚴肅也可生活化的載體,因而他也不刻意區分立體雕塑或實用,即使是可以使用於生活中的陶器,也能用以表達無以名狀的感受,能藉由作品自我爬梳正是藝術可貴之處。由於個性使然,鐘敏建偏好灰色調的青瓷研究,對古典的形制與燒造更下功夫,作品開片細緻,質感溫潤,他笑稱「但也要適時跳脫,不要一頭鑽研,不然就變成古陶瓷、青瓷工作室了。」多方嘗試是其堅持,大型陶塑與多媒材的作品雖然要克服的部分比較多,但為了尋找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他從不為自己設限。

  11. 鐘敏建回憶小時候常去八卦山寫生比賽,而三合院的紅磚房是他尋常的兒時回憶,待到都會區與國外生活後,才發現鄉土的可貴。那些從小浸染他的古典線條與造型風格,是跨越時空的美,也是鐫刻在基因裡的東方美學。當創作遭遇低潮時,讀書、旅遊、看展,與同樣進行創作的同儕們聊聊,便是很好的充電方式。「藝術創作不用這麼悲情」,他笑言,讓生活充滿美感,擁有富足的心靈,心態上的平穩、樂觀、積極、努力都很重要;未來計劃創作大型的景觀陶瓷作品,鐘敏建既有熱情,更覺欣喜。


  12. 鐘敏建《堆疊系列.剖》  2013年  100×72×45公分  陶瓷(青瓷)
    鐘敏建《堆疊系列.剖》  2013年  100×72×45公分  陶瓷(青瓷)
     
  13. (採訪撰文/楊荏喻.圖版提供/鐘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