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鄭禮勳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書法篆刻類勇猛精進:勇敢地前進,勇往直前。 ——鄭禮勳

  2. 鄭禮勳,1968年生,現居彰化市。彰化師大國文系博士,古文字學書法專業。先後師事李子訒、簡銘山、蕭世瓊等書法大家,曾任東南中學美術班書法教師、溪湖佛教蓮社全國書法比賽評審。作品曾獲中央美展、磺溪美展、新莊美展、桃源美展、苗栗美展、臺中美展、玉山美展、青溪美展、中部美展書法類首獎;臺灣區國語文競賽、教育部交通安全全國書法比賽、金鴻獎、行天宮盃、觀音杯、聖壽杯、至聖杯、國泰杯等全國書法比賽第一名。

  3. 鄭禮勳《深心斗酒聯》  2017年  177×90公分  水墨、紙本
    鄭禮勳《深心斗酒聯》  2017年  177×90公分  水墨、紙本

     

  4. 理論為骨,書道為用
  5. 鄭禮勳自國中時開啟書法之道,後經過系統化學習,參加全國語文競賽皆有佳績,大學畢業後任教更屢屢斬獲大獎。參加美展之後,其書法更追求藝術性的表現,講究落筆線條的質感,且多方嘗試精進各種字體,在端正與藝術表現之間尋求良好的平衡。臨帖、看展覽是鄭禮勳維持創作熱情的動力之一,鄭禮勳認為要有效率學習,除了每天練字,讀帖更加重要也更快速,累積日久,讀帖便可知用筆的輕重走勢。他認為唐代孫過庭的《書譜》是兼具理論與實作的標竿,因孫過庭字虔禮,鄭禮勳便取其虔字作為齋號,以此自勉。

  6. 為了得到更多的第一手資料,鄭禮勳碩士時期研究先秦楚帛書、攻讀博士更進一步鑽研先秦古文字學,並帶入創作者對於書法的領略。《深心斗酒聯》為鄭禮勳大墩美展得獎作品,以篆隸筆法呈現,一字便超過30公分,形式古拙而線條變化、乾濕輕重皆有不同;落款至作品中央為形式增添變化,內容以文言文簡練篇幅使文句雋永,並鈐自刻印章。《汲古處和》聯則以魏碑結合隸書筆法寫成,大字筆力雄健,筆劃有頓點斑駁與飛白,落款只蓋印章,將畫面字體的張力撐至極限,粗獷蒼勁。

  7. 鄭禮勳《清.金農〈汲古處和〉聯》  2015年  181×77公分  水墨、紙本
    鄭禮勳《清.金農〈汲古處和〉聯》  2015年  181×77公分  水墨、紙本

     

  8. 與時俱進,開枝散葉
  9. 鄭禮勳認為如同文學發展的進程,隨著生活條件的不同,書寫載體從簡牘到宣紙的改變,書法的發展也應與時俱進:比如今人學習行草時除了得體會東晉王羲之的古典歷程,也得接續清代書法家王鐸變形書風的進步發展,消化古典的養分再以現代的手法呈現出來,這樣的書法才有時代性。例如其作品范仲淹《漁家傲》以行草寫成,融合王羲之、米芾、王鐸筆法之變化,重視字體的開闔輕重,跌宕錯落,每一個字的下筆都與前後左右字體之間產生呼應安排,字字都是創作者的巧思。

  10. 鄭禮勳持續教學、創作不輟,近年更推廣硬筆字,促使書法更加融入生活運用。鄭禮勳認為硬筆書法其實與毛筆的寫法並無二致,仍要有書法的理論作為支撐。他更發揮嚴謹的學者精神自編教材,較之坊間的書法字帖更加注重內容的正確性,不僅自己揮毫製作字帖,更整理史料圖片加以有系統地編排,讓學生進行筆劃練習。有鑑於近年書法的學習風氣轉移到中部,鄭禮勳認為彰化的書法藝術的風氣盛、創作者的素質也高,願為興盛書法風氣盡一份心力,期許彰化的孩子們在書法的表現上更進一步。


  11. 鄭禮勳《范仲淹〈漁家傲〉》  2014年  134×68公分  水墨、紙本
    鄭禮勳《范仲淹〈漁家傲〉》  2014年  134×68公分  水墨、紙本
     
  12. (採訪撰文/楊荏喻.圖版提供/鄭禮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