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陳志揚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立體工藝類「『做好自己』,練就深厚的基本功底,
     在創作方面才能有更精進的發展。」——陳志揚

  2. 1972年陳志揚誕生於鹿港打錫世家「萬能錫鋪」,其父陳萬能為重要傳統工藝錫工藝保存者(又稱人間國寶),陳志揚為陳家第三子,自小跟隨父親學習打錫技藝,亦對美術、工藝抱有濃厚的興趣,國中畢業後正式向父親學藝,累積深厚的技術功底,從事打錫至今已逾30年。在創作方面,陳志揚獲獎無數,於民族工藝獎、臺灣工藝競賽、國家工藝獎等比賽屢獲佳績,1994年獲得第二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2020年獲「彰化縣傳統工藝──錫工藝保存者」。

  3. 陳志揚《山海》2003年 25×15×22公分 純錫、錫鉛合金、金箔
    陳志揚《山海》2003年 25×15×22公分 純錫、錫鉛合金、金箔

     

  4. 反思自身,探索多元媒材
  5. 為協助父親打錫,陳志揚高中期間半工半讀,高中畢業之後,因長時間夜間上課已成習慣,陳志揚也補習進修英日語,剛好獲得留學資訊,順利前往美國紐約視覺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學習,除了讓工藝技術成長之外,也期許自身的創作思維更加提升。

  6. 大三時,一位教授在閒聊中問陳志揚:「你身為亞洲人本身就很有特色,為什麼還想來美國學習?」此疑問點醒了陳志揚,雖然自身具有深厚的製錫功底,但是對於自小生長的臺灣文化,卻沒有足夠的了解,陳志揚開始注意「自己」。因此大學畢業後,選擇回臺就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讓自己更了解臺灣文化,研究所期間,陳志揚也開始探索將錫與其他金屬融合創作的可能性。碩班畢業後陳志揚希望投入教職,在學生中尋找願意學習傳統錫藝的人,將「傳統」延續,進而就讀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陳志揚在高等教育過程中,累積許多新穎的創作知識與觀念,並且在複合媒材領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嘗試。


  7. 陳志揚《旅的記憶》2003年 35×22×28公分 純錫、紅銅、青銅、黃銅
    陳志揚《旅的記憶》2003年 35×22×28公分 純錫、紅銅、青銅、黃銅

     


  8. 專注傳統,展望創新
  9. 陳志揚於研究所時代在複合媒材領域投入相當多的心力,當時教授要求作品須具有「實用性」,因此陳志揚創作了一系列錫與其他金屬媒材融合的「盒子」作品,如《山海》及《旅的記憶》。《山海》是陳志揚將自身所見山海景緻展現於作品上,上方銀色純錫部分幾道「山峰」微微突出,彷彿人們乘坐飛機遠眺窗外,從雲海中冒出的山頭,亦為這件作品的「盒蓋」,深灰色部分則是鉛錫合金,盒身點綴一縷金色,可以是點亮路燈的公路,亦可以是蜿蜒的河流,給觀者留下想像空間。

  10. 《旅的記憶》延伸《山海》的創作理念,此件作品為五件一組,小件的作品可以收納進大件的作品中,層層套疊,象徵「記憶」由深到淺的變化,最外層的作品,同樣將盒蓋製作成「山峰」,盒身則使用多種金屬層層堆疊,以不同顏色展現山峰及海灣。中型盒身僅展現層層山峰,象徵記憶開始消退,僅保留住自身印象深刻的部分。小型盒身僅採銀、灰、黑三種顏色金屬展現山峰,象徵記憶近乎消失殆盡,僅保留印象中最喜歡的部分。

  11. 除了複合媒材創作,陳志揚也持續創作「錫燈」客製化的作品,如一件以「龍、鳳」為主軸的《錫燈》作品,右側錫燈展示了「魚躍龍門」,燈身底部浪花中鯉魚探頭,越過禹門成為「鰲魚」,後轉變為龍,龍身盤踞燈身,龍頭昂揚,身姿靈動;左側錫燈則以鳳凰為主,燈身底部裝飾有百花之王牡丹,鳳凰展翅立於枝幹,尾羽朝上布滿燈身。「魚躍龍門」象徵飛黃騰達,鳳凰與牡丹分別是「鳥王」與「花王」,具有榮華富貴之意。

  12. 陳志揚近年將自身創作重心放置於傳統錫燈客製化,期許未來除了繼續經營以傳統為題材的作品之外,也可以將創作題材延伸至可以與錫工藝結合的現代意象,讓更多不同族群的觀者體驗錫藝品所展現的多元樣貌。


  13. 陳志揚《錫燈》 2020年 130×32×32公分  純錫、金箔
    陳志揚《錫燈》 2020年 130×32×32公分  純錫、金箔
     
  14. (採訪撰文/章筠.圖版提供/陳志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