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複合媒材及其他類我行我素,小葱伴豆腐;若近若離,下筆如有神。繪畫奉行座右銘:「抽象無象亦有象,焉知無象象更多。我行我素素不素,焉知我素非常素。」只要動念一轉,又是一番新境界。
——陳朝寶
- 同輩友人暱稱阿寶的畫家陳朝寶,作品跨足水墨、油畫、多媒材及漫畫,風格融匯東西且充滿童趣,被法國政府列入百大華人畫家。
- 1948年陳朝寶出生於彰化縣田中鎮,家境清寒,小學五年級時父親病倒,家中經濟全靠母親一人維持,他在上學之餘要協助放牛、煮飯。從小信筆塗鴉就能獲得親友賞識,比賽頻頻獲獎;畫漫畫是無師自通,課本空白處就是他的練筆處。即使功課名列前茅,家裡未曾有讓他繼續升學的念頭,只期待他畢業後能工作協助家計。
- 陳朝寶並未因此放棄學業,考上省立員林實驗中學,接受鄭治平、劉伯鑾、朱廷獻的指導,在水彩、素描、藝術觀、水墨畫、書法上獲得相當大的助益。接著考上國立藝專,以打工完成學業。再忙再累也未曾澆熄過創作熱情。

陳朝寶《三女神》 2018年 162×130公分 複合媒材、畫布
- 化現實困頓為幽默機智
- 以漫畫發跡的陳朝寶,退伍後將他在軍中創作的漫畫〈軍中日記〉向《皇冠雜誌》投稿,1972年在《皇冠雜誌》發表作品後,作品散見於各種雜誌;1975年正式擔任《聯合報》特約時事漫畫專欄作家。
- 陳朝寶說:「最好的漫畫,不用文字就能讓人會心一笑。」與靦腆形象相反,他的漫畫作品幽默活潑,構圖簡單、線條乾淨,幽默而不落俗套,獲得各界讀者青睞。他曾將達文西名畫《蒙娜麗莎》改畫成一隻猴子扮裝的《猴娜麗莎》;也曾極富禪意地在空無一物的畫面上畫了一個大圓,上方坐著一位僧人。
- 任職《聯合報》專欄作家期間,他在穩定生活中展開藝術創作,漫畫作品讓他盛名遠播。但他認為漫畫有其時效性,藝術價值有限,為了追求更永恆的藝術領域,在別人眼中身處高峰之際毅然出走。
- 「我想感受文化衝擊。」陳朝寶說。人到巴黎,領略東西方繪畫的差異及思想的差距,離開熟悉環境,想像力反而不斷湧現,陳朝寶以高度包容胸懷,善用每一項素材,在原有的水墨基礎上,增加西方繪畫技巧,從水墨到銅雕版畫、水彩、油畫,自由發揮。

陳朝寶《溪山秋霄》 2012年 116×90公分 複合媒材、畫布
- 漫畫之眼 筆隨心轉
- 長期漫畫創作,讓陳朝寶更能以敏銳的心眼洞悉別人察覺不到的題材,筆法樸拙、纖細並呈,畫作具有反諷性與跨越時空的特點;而繪畫創作,讓漫畫作品的層次更加飽滿。他的作品線條是現代的,而內涵是東方的——兒時在彰化田中的生活經驗、鄉間小廟裡的交趾陶,都融入畫中成為細節;旅法期間,常在跳蚤市場裡尋找喜愛的古物獲得靈感;敦煌莫高窟第十七窟壁畫讓他深深著迷,投入大量時間研究及臨摹敦煌手卷圖,定調了色彩偏好。
- 與其區分創作時期,他更偏好以系列分類,每個系列都是他的心境轉變,例如「風雲再起」系列,以戲曲人物作為歷代英雄為符徵,馳騁萬里,英姿颯颯,藉此宣示對於回到故土發展的期許與決心。而「面具」系列是他的最愛:「每個人都有面具。」陳朝寶以面具為隱喻,探索人性的詭譎多變,創作出深具意象且風格鮮明之作。
- 不擅言辭的陳朝寶,將那與外表相反的滿滿熱情,透過筆畫全部呈現。

陳朝寶《愛的超越》 2018年 65×54公分 壓克力顏料、畫布 - (採訪撰文/廖桂寧.圖版提供/陳朝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