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趙堆德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攝影類心境良善,所見皆美。透過不同焦段的鏡頭觀看世界,把握當下精彩美好的一刻。 ——趙堆德

  2. 趙堆德,1967年出生於彰化花壇,小學五年級時,因為鄰居的大哥哥買了相機第一次接觸攝影,便從事攝影活動30幾年,熱情未曾間斷。曾獲得第三屆磺溪美展攝影類磺溪獎、第20屆臺灣區攝影團體聯誼影賽金牌獎。並參與中國攝影學會、彰化縣攝影學會等交流團體,皆獲得博學會士榮譽;更於2012至2013年間擔任中國攝影學會學術評議委員。作品曾於2006年彰化縣文化局「白沙坑燈排傳奇」(六人聯展)展出。

  3. 趙堆德《紅橋夕照》  2021年11月  花壇鄉  SONY ILCE-7R、鏡頭19mm、光圈f/5.6、曝光時間1/60sec、ISO200
    趙堆德《紅橋夕照》  2021年11月  花壇鄉  SONY ILCE-7R、鏡頭19mm、光圈f/5.6、曝光時間1/60sec、ISO200

     

  4. 兼顧天時地利人和
  5. 趙堆德回憶起早期受限於經濟狀況,都是向人借器材來拍攝;到了讀高職夜校時,有了工作收入才存錢買了自己的第一臺相機。對於攝影的知識也多來自購入攝影參考書籍自學。早期多方嘗試技法,近幾年更偏向對人文紀實的關懷,也會結合登山活動等休閒愛好尋找心目中的完美瞬間。

  6. 趙堆德出門拍照通常不會預設特定主題,但若不是眼中看見絕好的瞬間或是心中有深刻的觸發,他不會輕易地按下快門。有時候甚至相機帶出去了一整天,一張照片都沒拍。但經驗使然,只要是滿天星斗、一輪明月或燦爛晚霞等美景可能出現的時機,趙堆德便會帶著相機出門。雖然需要一點運氣成分,仍讓創作者樂此不疲。《紅橋夕照》便是這樣結合天時地利的作品。

  7. 《豐收》則來自趙堆德對農村的關懷,今日網路資訊發達,創作者也易於蒐集到農家工作的時序與地點,趙堆德拍攝人物時常都與拍攝對象交談、了解環境與作物的資訊,再取得同意拍攝,有了交流互動,畫面的呈現更加有人情味。

  8. 趙堆德《專注》  2015年3月  鹿港鎮  SONY ILCE-7R、鏡頭35mm、光圈f/5.6、曝光時間1/250sec、ISO800
    趙堆德《專注》  2015年3月  鹿港鎮  SONY ILCE-7R、鏡頭35mm、光圈f/5.6、曝光時間1/250sec、ISO800

     

  9. 經典來自靈光一瞬
  10. 趙堆德憶及自己以前的比賽作品較刻意迎合評審或大眾的喜好,後來轉為追求自我風格;談及創作核心精神,趙堆德認為攝影須追求「真、善、美」。他認為,攝影不像寫生可以自由增減畫面細節,僅可以拍攝構圖角度略作取捨;而且就算是同樣的時間、地點與拍攝者,也很難在照片上呈現一模一樣的細節——按下快門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永恆,彌足珍貴。而生態攝影的誘拍、擺拍等,為了畫面的美感破壞生態,更失去了自然的意趣,非趙堆德所贊同。

  11. 趙堆德迄今創作不輟,常騎著腳踏車揹著相機就出門,彰化在地的人文景觀是他常見的靈感泉源。閒暇之餘,他常揹著相機前往鹿港在大街小巷中散步穿梭,有時候出外拍攝便是一整天。《專注》便是這樣與木雕大師偶遇得來的一瞬間,專注銳利的眼神在黑白照片上聚焦,讓創作者與創作者之間激盪出強烈的火花。趙堆德認為隨著年齡增長,自己的創作對人文的關懷日趨偏重,對土地人情的關懷與溫馨的氛圍,是趙堆德秉持的創作方針,今後亦將持續下去。


  12. 趙堆德《豐收》  2016年11月  雲林縣  SONY ILCE-7R、鏡頭20mm、光圈f/5.6、曝光時間1/125sec、ISO50
    趙堆德《豐收》  2016年11月  雲林縣  SONY ILCE-7R、鏡頭20mm、光圈f/5.6、曝光時間1/125sec、ISO50
     
  13. (採訪撰文/楊荏喻.圖版提供/趙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