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張倍源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書法篆刻類
  • 「認真向古人學習,大膽表現自己。」 ——張倍源

  • 張倍源,1970年生,彰化員林人,畢業於臺中師專,目前任教於員林國小。20歲時因興趣開始跟洪文黎校長學習書法,從歐體楷書和《乙瑛碑》隸書入門;之後經友人引薦,到臺灣省立美術館書法研習班向書法家任容清學習清隸與造像記,開始習寫一尺以上大字,逐漸拓展筆墨的視野;近而立之年,跟羅德星老師學篆刻,認識排字布局的創意;所謂轉益多師,先後再向李憲專、林隆達、杜忠誥、簡銘山等老師學習行草書的布局章法,藉此厚實各種書體的創作能力。

  • 為了提升書藝知識的涵養,張倍源到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書法藝術組進修,2008年在李郁周教授指導下取得碩士學位。他的書法風格結合隸書、魏碑,有時融入篆書的元素,發展出極富個性的字體,成為比賽的常勝軍,曾獲磺溪美展磺溪獎、大墩美展大墩獎、宜蘭美展宜蘭獎、全國美展銀牌獎等大獎,其他獎項不勝枚舉,作品備受讚譽。
  • 張倍源《詩思道心聯句》  2019年  200×45公分×2  水墨紙本



  • 張倍源《詩思道心聯句》  2019年  200×45公分×2  水墨紙本

     

  • 風格奇險,跌宕多姿
  • 張倍源的書藝創作,著重字體結構的虛實對應與線條的靈動。魏碑「造像記」不穩定的字體,為張倍源的創作帶來啟發,因此他精巧改變字體疏密的配置,甚至以大膽的留白,讓原本方正的字體偏移重心,創造起伏跌宕的趣味。

  • 他主要使用羊毫筆,以重筆按壓,製造出飛白、毛邊或叉開的墨跡,時而拉大筆劃粗細的差異,營造豐富的層次,例如在作品《詩思道心聯句》上,可看到他將「思」字的重心向左擺放,右上方留白,又或者以粗細不一的線條,使「竹」字呈現左密右疏的結構,可說將每個字逼近奇險,但整體畫面設置仍維持著均衡的態勢,進而產生活潑的節奏感。

  • 張倍源特別著重線條的質感,運筆時以快、慢、輕、重等方式穿插應用,賦予每一筆劃不同的個性,例如在《維摩一默聲如淵雷》上,從「維」字的粗筆重墨,到「淵」字的乾筆飛白,即使是點、橫、豎等反覆出現的筆劃,也沒有一筆相似,甚至還以分叉的筆尖書寫「如」字的橫筆,大片的留白使這一筆變成兩條平行線,在視覺上製造了立體的意象,可說逸趣橫生。

  • 張倍源《維摩一默聲如淵雷》   2022年  35×68公分  水墨紙本



  • 張倍源《維摩一默聲如淵雷》   2022年  35×68公分  水墨紙本

     

  • 閱讀古典,解構出新
  • 張倍源尋找書寫的材料時,會仔細閱讀相關文獻,深入探討詩文的內容,沉浸在古人的世界,彷彿跟他們對話,使他在運思行筆時更加專注。雖然他大量研究古典,但創作上更偏重解構思考,拆開既有的文字框架,避免重複前人的風格,最後再拿捏收放的尺度,尋找和諧的美感。

  • 張倍源喜歡使用羊毫筆,是因為在運筆過程中,會躍出脫序的墨痕,帶來意想之外的驚喜,正如書法讓他得以暫時擺脫生活的束縛,筆劃轉折間,馳騁在創作的自由之中。

  • 張倍源《蒼龍老樹聯句》  2021年  35×68公分  水墨紙本

  • 張倍源《蒼龍老樹聯句》  2021年  35×68公分  水墨紙本
  • (採訪撰文/洪威喆.圖版提供/張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