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王友聖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王友聖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水墨膠彩類「做就對了!」——王友聖

  2. 王友聖,1975年出生於彰化和美,自幼對繪畫有著濃厚興趣,求學時期卻誤打誤撞進入與美術一點也沾不上邊的電子工程科,整天與工程數學、電子電路為伍。18歲時到鹿港向黃明山老師學習水墨畫,大學聯考考上臺南師範學院(現為國立臺南大學)美勞教育系,畢業後考取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國畫創作組,目前任教於臺北市北投國小。

  3. 王友聖《海風下》  2002年  140×70公分  水墨、宣紙、植物染料、廣告顏料、礦彩顏料
    王友聖《海風下》 2002年 140×70公分
    水墨、宣紙、植物染料、廣告顏料、礦彩顏料

     

  4. 傳統國畫裡的新靈魂
  5. 創作初期受西方繪畫概念影響,不斷思考哪些創作模式可與水墨畫結合,許多實驗性作品在此時期產出。如《海風下》將臺南所見海濱景色與生活片段重新堆砌,動靜之間呈現出海風下的記憶;而府城廟宇與信仰文化則構築出「迷與信」系列,以工筆、色彩、拓印等技法,用籤詩中的文字,將畫中小女孩的現在與將來,交織錯落在同一個畫面中。這些作品都是以蒙太奇的手法,藉由時空分割,重組於水墨畫面中,創造出新的意涵。

  6. 和美鎮是臺灣製傘產業的所在地,全盛時期鎮上有幾十間製傘廠。王友聖於研究所時期,體驗到臺北的多雨,故將「臺北的雨」與「故鄉的傘」連結,創作出「雨與傘系列」,運用更多工筆技法來傳遞線條神韻。《擬化》將山、石、松、林以細膩的筆法描繪進人與傘的剪影中,畫面人物的色彩深淺、遠近位置、動線與視覺走向各有巧妙不同,使畫面充滿動態感,又極為細膩雕工。 



  7. 王友聖《擬化》  2004年  180×750公分  水墨、宣紙、植物染料
    王友聖《擬化》 2004年 180×750公分 水墨、宣紙、植物染料

     


  8. 不自我設限的藝術創作
  9. 王友聖在繪畫中多使用自己製作的天然顏料,並勇於嘗試不同媒材,打破水墨畫採用紙張和絹布作為基底材的作法,以木板、鐵片、麻布、報紙、甚至窗戶作為素材。木板紋理或材料的氧化痕跡等,在畫面上形成異於皴、擦、點、染的肌理,甚至畫完之後再進行雕刻、拓印等工序,將顏色與材料堆疊出新的層次。在創作過程中,盡可能大膽放手去做,把好的部分保留,不足之處則再精進提升或修正調整,遇到瓶頸時,不選擇安於現狀,而是將作品破壞後重建,取得更自由的創作空間。

  10. 從事教職之後,將創作熱情移轉到教學之中,帶領小朋友認識色彩、製作藍染、陶藝捏塑、版畫雕刻,每一位同學親手做出來的作品,都代表著獨一無二的個性。藝術無需統一的規則,突破傳統框架,體現的是新意與重生,在求變的創作與教學過程裡,不變的是那顆永遠對藝術熱愛的心。



    王友聖《出入平安》  2006年  60×60公分  麻布、金箔、礦彩顏料
    王友聖《迷與信系列之二》 2003年 150×90公分
    工筆、絹、植物染料、水干顏料、礦彩顏料
     

  11. (採訪撰文/俞建郇.圖版提供/王友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