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施金福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施金福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立體工藝類「『手在做,心在看。提昇、服務和貢獻。』
     技藝需自我提昇,並要為常民服務、配合各領域不同需求,
     同時發揚、傳承源自農業社會的在地精神。」——施金福

  2. 1955年6月25日,施金福出生於彰化鹿港。17歲國中畢業後,因經濟考量放棄原已考上的高中,轉而拜入當地的木雕師尤水木門下學習一技之長。當時內銷市場需求仍盛,使他接觸學習許多不同類型的木雕,奠定堅實的基礎。2007年獲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授證為「工藝之家」。2015年文化部審查通過為「鑿花」傳統匠師,2018年彰化縣文化局認證為「傳統工藝類藝師」。

  3. 施金福《太極空間(鳳)》  2012年  40×18×59公分  牛樟
    施金福《順風耳》 2021年 23×20×48公分 樟木
    施金福《千里眼》  2021年  23×20×48公分  樟木
     


     

  4. 教學推廣,發揚傳統工藝
  5. 施金福的工藝生涯歷經數個時期,包含出師後恰逢外銷日本的熱潮、成立個人的木雕工坊、面臨內銷市場的衰退,敏銳覺察市場變化的他,也提早做好轉型的準備,除了傳統雕刻外,亦投身個人創作與教育推廣。

  6. 施金福以為,傳統的功夫只要紮實,不用害怕改變,可以求新求變。雖然近年他在個人創作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但傳統工藝中的各式木器、宗教雕刻也持續製作。因擅長繪圖、功力精湛且能依個別需求配合設計,施金福還時常被同行請託,協助製作一些對於精緻度有較高要求的作品,在預算、品質的掌握,也較能自主決定而不受制於人。

  7. 正因過往源自傳統工藝的累積,施金福秉持著「唯有將傳統工法等運用於創作中才能彰顯底蘊」的理念,對於傳承十分重視,他以開設教學基地的方式,融合觀光與教育推廣,藉此發揚傳統工藝讓更多人認識。在他的教學基地牆面上,便繪有許多常見於傳統工藝品上的傳統圖樣,包括仙佛人物以及取諧音合義方式呈現吉祥寓意的祥瑞圖案,例如一隻大象身上繪一花瓶,寓意「太平有象」;或以一半的花瓶,寓意「去貧」。此外,還以實物展示的方式,讓參訪者瞭解神像、螭虎裝飾在不同階段的製作過程等。



  8. 施金福《夢財蛇拜土地公》  2014年  21×27×48公分  越檜施金福《夢財蛇拜土地公》  2014年  21×27×48公分  越檜

     

     


  9. 兼容並蓄,傳統中求創新
  10. 施金福認為,作品必須要傳遞人民的祈願,像是刻劃炯炯有神的《千里眼》與《順風耳》,以較大的臉型比例象徵「有福、有壽」,較寬、較厚實的鼻子象徵「有財」,以齒部一大一小獠牙象徵「有吃」。此類傳統題材的作品,在造形的比例和配色也必須符合傳統表現。結合傳說的《夢財蛇拜土地公》,則透過面部和嘴部表達「有吃、有感情」,該作品十分注重選材、塗裝,配合木頭紋理雕刻,底座僅略為打磨、將刀痕轉化為自然的紋路。

  11. 施金福憶起習藝的過程,先刻雕花、博古、龍鳳,進而學刻人物與神明造像,人物類是最難的。傳統人物在造形、比例上有固定的規則可以依循,進行現代人物創作時則需再行修整,以更加符合現實。如《思藝》這件作品中,少女頭部望向側邊,一手搭肩、一手置於膝上,身體呈蹲姿、雙腳微踮,整體肌理刻劃寫實、生動,雙足撐於地充滿力量。此件作品也呈現出施金福將傳統和創新兼容並蓄的嘗試,一半身體滿布彩繪傳統「草仔花」圖樣,象徵傳統,另一半素面、刻鑿細緻紋路的身體則象徵現代創作。

  12. 《範疇》可說是施金福創作的寫照,此件創作以鋸子框出了「傳統」的範圍,他於其中認真服務、打拚,製作各式木器、家具、宗教雕刻等,工具上的龍紋與捲雲紋則象徵創作乃是結合傳統元素,鰲魚則代表對自身發展的期許,有機會就能「魚躍龍門」。




  13. 1_施金福《範疇》  2009年  65×27×41公分  牛樟  底座為花梨木1_施金福《範疇》  2009年  65×27×41公分  牛樟  底座為花梨木

     

     
  14. (採訪撰文/王政皓.圖版攝影/王政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