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立體工藝類「創作從生活出發,是生活的一部分。」——黃輝雄
- 黃輝雄,1941年生於彰化,家在鹿港,逢甲大學畢業,曾獲得全國美展、全省美展、臺北市美展、臺陽美展、南瀛美展、中部雕塑大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傑出石雕創作獎首獎、臺中市「露天雕塑大展」獎座甄選創作首獎等獎項,並入選1985、1987、1989年臺北市立美術館雙年展。曾任臺中市藝術家俱樂部會長、彰化磺溪美展評審委員、BenQ國際雕塑營策展及評審委員,並擔任彰化、臺中的公共藝術審議會委員多年,執臺灣現代雕塑牛耳。
黃輝雄《鯨喜》 2018年 31×26×15公分 銅
- 「技法」與「心法」
- 黃輝雄是極少數創作者中,無師自通,沒有學院流派桎梏的大師。不僅是雕塑,於咖啡、登山、音樂、攝影、油畫、書法皆有豐沛素養。黃輝雄認為作品由想法、靈感,以及技法、形式構成;在彰師附工就讀期間,黃輝雄接觸到了基本的翻砂鑄模技術,《小老虎》便是他少年時將國外進口的玩具翻模練習的第一件作品,剛開始材料是神案上的蠟燭,後來蠟因熱軟塌;就試著把家裡換下來的鉛製舊水管拿來鑄造,家裡是他的小工房也是實驗室,黃輝雄笑稱現在想來感謝那時候家人給予很大的包容與嘗試、探索的空間。
- 「技法」靠的是對創作原理的磨練與累積,「心法」則是無時無刻對生活、對自我生活與心靈的觀照。黃輝雄稱其創作的核心精神是「三合一」的:一是來自天地萬物、陰陽乾坤;二是觀察天地與自然之美、創作者累積的經歷與所見所感;三結合個人的思維、主觀想法——三者互相呼應融合,形成作品的概念。「從生活中尋找靈感」這句話聽來尋常,在黃輝雄的創作中已成為貫通美感與宇宙秩序的祕鑰。
黃輝雄《情》 1986年 74×46×27公分
- 巨大的創作能量
- 黃輝雄的「陰陽」概念見於其眾多作品之中,光與影、凹與凸、男與女……既為其美學觀點,更投射創作者內心對於宇宙間和諧秩序的熱愛與嚮往。比如《鯨喜》便是黃輝雄刻劃鯨魚自在泅泳時,尾部翻出海面的一瞬間帶給人們的感動。魚尾一凹一凸的流線造型相互對稱、肌理分明,帶出澎湃活躍的生命力。
- 《情》與《纏》作品中也可窺見這樣的理念:《情》起伏的線條若兩情繾綣終至輪廓模糊、起伏融合如環、如窗,循環不息;《纏》則是黃輝雄體積最大的作品,以雕塑創作最基本的「泥條」為基礎造型,扭轉出宛若戀人肢體交纏的曲線,黃輝雄細細雕琢每一道曲線與弧度,再以銳利平整的切面,展現出戛然而止的動感。
- 從具體捏塑,再將輪廓去蕪存菁,無論怎麼簡化,作品的生命力都會因為灌注創作者的熱情而更加凝練濃縮。「雕塑是空間的藝術」,無論從任何角度、地點欣賞,都能感知其中的美與能量。黃輝雄的作品更是如此,儘管其作品名稱常只是簡單的一兩個字,無論量體尺寸小至案前擺設,大至將作品放大安置在戶外空間成為大型景觀雕塑,皆內含無比張力,彷彿與天地萬物共鳴。
黃輝雄《纏》 2019年(BenQ麻布山林國際雕塑營) 238×120×168公分 奧羅拉石
- (採訪撰文/楊荏喻.圖版提供/黃輝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