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22年彰化古蹟日「美歷彰化GO!好玩」

文資美術力《日安:》微型當代藝術展

展期:111年7月20日(三)-10月30日(日)

地點:福興穀倉(老虎窗館)

展名《日安:》取自問候語,作為與人碰面時的開場白。看似平凡且寧靜的福興穀倉,裡頭其實有許多事情正在發生。六位藝術家們透過自己的臆想和情感與之交接,從建築物本身的結構、建材特性、以及功用,想像這座穀倉在它近百年的歲月裡,是否有些不為人知的一面等待發覺?於是,一堵牆搭起、原料被重新回憶,聲響流轉在靜謐之地。當人們穿梭在歷史建物中,感受到風的流動與氣息比昔日強烈,無形的引導者們以文字和腳步陪伴我們走過一整段時光廊道。因此,這裡不再是原本的福興穀倉,來自各地的觀眾則活絡了凝滯已久的空氣。而穀倉的生命也藉由這層新關係,得以生生不息。

參展作家:曾鈺芳、李佳蓁、楊曉萱、林南宏、王秀君、杜品儀 

《躲貓貓》/曾鈺芳

躲貓貓/曾鈺芳

 福興穀倉以「老虎窗」的建築特色聞名。老虎窗的外觀為雨淋板且凸出屋頂,兼具採光與裝飾性,主要提供穀倉內部的空氣對流與散熱的功能。至於命名,則源於洋涇浜英語:屋頂的英文「roof」與上海話「老虎」的發音類似,並非與老虎的外型或是性格有關。

實際走訪此地,發現部分展間因保留倉庫原本的木質地板,年代久遠不適合踩踏,而以紅絨圍起,限制遊客進出。沒有老虎的老虎窗以及人類無法進入的空間,給了我一種想像:也許真的有一種貓科的神獸正默默守護著這個穀倉;也許只有牠們可以行走於這些禁地。

我讓守護神們以一長一幼的形象出現,現形的足跡路徑透露後輩正跟隨著前人的腳步學習。於是,當觀眾在歷史建物中穿梭時,無形之中也加入了傳承的行列。在近百年的時光裡,牠們安靜地保衛這個地方,今後也將持續守護下去。

 《伏流》/李佳蓁

《伏流》/李佳蓁

在由木片簍空拼接成的龍山寺景象中央通道,有著不知道是意外還是刻意安排好的遊客正在照相的景色,這讓我感到幾分詫異,這樣的詫異感來自流動與固定景象並置的結果,即畫面中遊客短暫停留門廊的瞬間和佇立不動的建築體本身,猶如過去與當下、流動與靜止、虛像與實相的交錯。

它彷彿還在繼續緩慢流動著,猶如人體內部代謝的流動,存在而不可透見。氣息循環、人的來去移動,這些歷史的氣味隨著人們與土地關係的締結交織成密不可分的脈動,並正在持續發酵著。

《尼莫》/楊曉萱

《尼莫》/楊曉萱

<尼莫>這件作品的名稱是取自地球表面上距離陸地最遙遠的一個極點-尼莫點(Point Nemo)。尼莫點是以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 (Jules Verne)的作品<海底兩萬里>中的腳色尼莫船長所命名,而尼莫這一詞則來自拉丁語「Nemo」,意思即為 Things never exist。 <尼莫>是從我對福興穀倉過去的想像中誕生、在歷史中繁衍、在記憶中構築;從感性時間上的遙遠串連到物理上的遠方,藉由這趟旅程,連接現實、虛構、記憶的分野。

《牆,非牆》/林南宏

《牆,非牆》/林南宏

我透過翻模再製一塊鐵皮,並使用構築整個穀倉內部牆面所使用的材料,例如:米殼、乾草混土等,最後將這些翻模出的鐵皮放置在穀倉內的走廊及牆面上,像是作為一個臨時性的牆與牆面,遠看時與原有的牆面一致,近看卻發現是鐵皮的樣貌,看似衝突的造形卻異常熟悉。

《牆,非牆》是對於這個材料暫且稱之為牆的狀態提出質疑,除了是「牆」與「非牆」的辯證關係外,也是一種物質、材料如何重新被理解的過程。

《穀倉導覽書》/王秀君

《穀倉導覽書》/王秀君

作品為一本掌上型的導覽手冊,手冊可以被觀眾取走;也同時需要觀眾拿著書走過穀倉一回,此作品才能被完整的閱讀。

書中內容來自於我作為一個陌生人到來,描寫在穀倉中行進時對於細節的觀察。我想像過去穀倉的運作,米在空間之間的移動穿梭對應我們現在看到的各種孔洞遺跡。導覽書的內容有

主觀跟客觀的描述方式,或是具有故事性的敘事手法,此導覽手冊並非一套標準的參觀模式,它會讓人對這個穀倉形成各自的觀看和解讀方式。此作品(導覽書)試圖開啟另一條觀看老虎窗穀倉的路線和視角。手翻動的動作以及在空間裡的姿勢,可能因為這本導覽書而有所不同,而開始注意那些屬於時間刻痕之細節。

《研究字號 16888 號-米食進化論 》/杜品儀

《研究字號 16888 號-米食進化論 》/杜品儀

在當代,米被轉化成不同的樣貌出現在我們的生活。離開原本一粒粒的樣子,成為或粉末、

或紙張、或餅皮的樣貌,為因應各種市場、口感、需求,轉化成原先無法意料的樣貌。我試圖

找出這些隱身在日常的米製加工物,並對他們的樣貌進行修整,讓觀眾面對加工物的質地本

身。在研究桌上攤開,宛如進行這些加工物的祖譜與祖籍調查,並思考『米』這個食材到底能

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