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油畫水彩類「創作不要守舊、需有創新能力。
風格的塑造非一兩天就能形成,
需努力創造、突破,
作為學生不能和老師的風格相同。」——郭煥材
- 郭煥材1936年出生於彰化鹿港,畢業於鹿港中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自國小時期起,郭煥材便對繪畫頗感興趣,自行摸索水彩、毛筆技法,臨摹人像,並陸續參與美術競賽。高中時受張長傑老師啟蒙,認真學習各項媒材。大學時期系上師資名家匯聚,在課堂上博覽中西風格、各式媒材技法,開拓視野,並奠定紮實的基底。畢業後,郭煥材旋即返鄉任教,1959年起服務於鹿港中學,1968年起則至精誠中學服務,直至2002年退休。

郭煥材《比翼雙飛》 2018年 90.9×72.7公分 油彩
- 桃李芬芳,教學重視基礎
- 郭煥材從事基層美術教育數十年,雖然受限家庭因素,未能如同學李元亨、傅申、謝里法、廖修平、王秀雄等出國深造,但在家鄉默默耕耘、栽培後輩,更是難能可貴。諸如已在傳統工藝、書畫領域闖出一片天的李秉圭、吳肇勳、黃步青、林文昌等,均曾受其教學、指導。即便現今已退休,郭煥材仍持續擔任競賽評審、彰化縣美術學會評議委員,參與西北畫會、東南畫會和星期五畫會,提攜後進不輟。
- 郭煥材提及,當時師範體系的訓練,以培養各級教育機構的教師為主,因此各式繪畫媒材均有教授,涉獵廣泛、無所不包,除使基礎堅實外,還有機會能從中摸索、擇選自己偏好的媒材持續進行創作。郭煥材現今的創作以油畫、水墨為主,便是自大學時期已開始探索與發展。
- 郭煥材認為,藝術要能感動人心,欲達此目標,除了天分,努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唯有具備紮實的基本功、循序漸進,方能有餘力在題材表現面向自由發揮,這樣的思考源自大學時所受的訓練。他也將這樣的精神傳遞給學生,在教學時首重素描,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對於發展其他媒材技法相當有助益。
- 關於個人風格的養成,郭煥材認為需按部就班、長時間的磨練後才得以形塑。以自身學習經驗為例,求學階段油畫受廖繼春影響,水彩受馬白水教導,水墨則有黃君璧、溥心畬和吳詠香的引領。但時至今日,除用色方面仍偶有借鑑之處外,無論畫面表現、構圖均與諸位前輩大不相同。

郭煥材《有餘》 2022年 72.7×60.5公分 油彩
- 持續精進,創作源自生活
- 觀察郭煥材的油畫,可分為寫實和非寫實兩類,題材多元,多從生活周遭取材,諸如山川景致、鄉土風情與室內靜物,如《瓶花》。曾酷愛釣魚的他,也曾將岬邊垂釣、桌上鮮魚佳餚捕捉入畫,繪成《有餘》、《魚的構成》等作。妻子收藏的陶器,其上裝飾紋樣也帶給其啟發,繪製《陶情》這樣的作品。
- 在表現手法方面,寫實的作品常運用冷色系繪製杯盤、桌面和背景,透過顏色對比,使暖色系的水果、花卉凸出畫面,整體色澤明亮,氛圍營造靜謐且閒適。非寫實的作品則運用點、線、面的方式營造空間布局,透過色塊組合堆疊,傳遞相較於寫實作品更有想像力的感受。例如《男與女》中的線條分割宛如妙手偶得、渾然天成,極具感染力。又或像《盼》將在清冷月色下室內翩翩起舞的女子,渲染得活靈活現。
- 除了油畫,郭煥材也因酷愛山水世界的氛圍烘托、筆墨間所傳達氣韻生動的精神氣質,而持續繪製山水畫。退休後,郭煥材有更多時間得以專心創作,油畫、水墨將分別朝更極簡、皴法更豪放的風格持續探索外,也將潛心精進書藝,期許未來在展覽中,除了油畫、水墨,亦能有書法作品展出。

郭煥材《陶情》 2017年 72.7×60.5公分 油彩 - (採訪撰文/王政皓.攝影/王政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