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黃國士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攝影類「對一件事懷抱熱情的時候,
     就盡力的去做、去追求。」——黃國士

  2. 1955年出生的黃國士是彰化溪湖人,1982年底與妻子的蜜月旅行時,首次使用單眼相機,在此之前只拿過雙眼傻瓜相機的他,完全不會操作,以致蜜月旅行照片都不盡理想。由於這個尷尬又遺憾的經驗,黃國士報名了救國團的攝影課,自此深深著迷於「微距鏡頭」(Micro)下的昆蟲形象,一腳踏進生態攝影的天地。2006年,黃國士獲得美國攝影學會(PSA)國際沙龍金、銀、銅牌獎年度總複賽的最優自然金牌獎,以及在2013年通過國際影藝聯盟(FIAP)金級卓越攝影師,二者都創下了「臺灣第一位」的紀錄。

  3. 黃國士《群居(紫蘭曼椿)》 2012年 40×60公分 攝影
    黃國士《群居(紫蘭曼椿)》 2012年 40×60公分 攝影

     

  4. 微距鏡頭下的動人世界
  5. 參與救國團第一次戶外攝影時,黃國士在賴要三老師帶領下到員林百果山拍攝昆蟲生態。透過微距鏡頭,發現在一片小小的葉片上,有著許多小精靈似的昆蟲,彷彿是對自己展開雙手,歡迎他加入這個微觀世界。

  6. 2012年所拍攝的《群居(紫蘭曼椿)》,微小的菜豆枝藤呈現音符般優美彎曲的線條,上頭聚集、堆疊了滿滿的紫蘭曼椿象,像是在綠色線條上疊加了美麗的幾何花紋,卻又不僅於此,定睛一看,左上方一隻椿象灑尿的瞬間定格,液體滴落的虛線在簡潔的畫面構圖中增添了動態與趣味,小小的枝枒,原來擁有這麼豐富逗趣的宏觀世界。

  7. 開啟了背著相機追著昆蟲跑的生活後,黃國士1986年首次參加第十屆臺北國際攝影沙龍自然組,提出四張作品即入選三張,這對攝影新手來說是很大的鼓舞。他體認到,想要拍攝一張動人的自然生態作品,不僅要有耐心和毅力,也需要足夠的體力,必須趁著天亮前去尋找題材與構圖,等足夠光線時才按下快門。他時常為了拍攝一個鏡頭,像是紅蟬脫殼的瞬間,歷經廢寢忘食、苦守整夜的等待。


  8. 黃國士《獵魚英姿》 2015年 40×60公分 攝影
    黃國士《獵魚英姿》 2015年 40×60公分 攝影

     


  9. 生態攝影的可遇不可求
  10. 黃國士也分享了一次特別的經驗,講述生態攝影除了技術、體力、耐心,更需要一點可遇不可求的運氣,讓他在2006年獲得美國攝影學會(PSA)國際沙龍金、銀、銅牌獎年度總複賽最優自然金牌獎的作品,是一對天蛾交配構成特殊幾何圖形的畫面。拍攝的地點不是他處,而是某天早晨偶然在自家小花園所見,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11. 後來由於昆蟲難以尋覓,黃國士將重心轉往鳥類,一有空就前往彰濱沿海、福寶濕地拍攝。為了在不驚擾鳥類的前提下捕捉重要的瞬間,他得長時間躲在悶熱的偽裝帳內,亦要克服拍攝飛行時刻對焦困難的技術。在《獵魚英姿》、《母歸》、《蜂鷹獵食》等作品中,黃國士的鏡頭捕捉到難能可貴的瞬間,無論是獵食、捕食,或是溫馨的母鳥餵食,都表現出強韌生命力。

  12. 從中華電信的職場退休後,黃國士全心全力地投入自然與生態攝影,積極參與國際攝影沙龍的比賽,累積實力再申請各項榮銜證書。2011年通過美國攝影學會(PSA)卓越攝影師,2013年通過國際影藝聯盟(FIAP)金級卓越攝影師,2014年獲得美國攝影學會(PSA)星座評等授與自然組四銀河星。可貴的是,黃國士揚名國際的美麗作品都取景於臺灣本島,不但凸顯了臺灣擁有的富饒生態與美麗景色,更隱含著他對臺灣這塊土地濃厚的情感。


  13. 黃國士《蜂鷹獵食》 2012年 40×60公分 攝影
    黃國士《蜂鷹獵食》 2012年 40×60公分 攝影
     

  14. (採訪撰文/王瑀.圖版提供/黃國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