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黃吉正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立體工藝類期許能讓工藝創作與學術理論碰撞出更多火花,在創作的道路上邁步前進,為臺灣現代陶藝盡一份心力。 ——黃吉正

  2. 黃吉正,1968年生,因雙親工作性質而曾在彰化不同鄉鎮度過童年,現居豐原。自幼喜愛繪畫,就讀大甲高工美工科時曾學習雕塑及篆刻,退伍後進入臺中技術學院(現臺中科技大學)就讀美術商業設計。曾從事庭園造景及平面設計等工作,期間持續利用空餘時間創作,投身為專職藝術家後,為突破創作瓶頸並精進理論基礎,於2017年取得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學位。

  3. 曾獲重要獎項如國家工藝獎特別獎、磺溪獎、玉山美術獎首獎、臺北陶藝獎首獎等。重要個展則包含2016年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個展,以及2022年彰化縣文化局個展。作品曾被鶯歌陶瓷博物館、國立工藝研究所及各縣市文化局典藏,在2009年及2011年時更分別獲得臺中市大墩工藝師及「臺灣工藝之家」之殊榮。

  4. 黃吉正《歲月》  2007年  28×50x71公分  陶
    黃吉正《歲月》  2007年  28×50x71公分  陶

     

  5. 學無止盡的創作之路
  6. 黃吉正說,過去就讀高中科班是埋頭苦練技術,直到進入專科時才了解群體發想創意的優點,更能汲取更多不同的觀念與美感。也因此,積極的學習、交流、接觸新事物,一直是黃吉正認為必要的創作態度。

  7. 成為專業的藝術工作者後,他更對陶藝創作有所期許,認為「陶藝創作時至今日,也應隨著當代藝術、工業發展、科技與文化的變動,有所成長、轉化,方才能呼應這個時代的背景生活、文化、脈動與時代同歩的精神。」

  8. 除此之外,他也認為陶藝創作者應持續進修,以獲得更紮實的創作基礎,以他自己為例,若機構單位如鶯歌陶瓷博物館或是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有舉辦講習、參訪或是出國交流,他都會把握機會報名。

  9. 在黃吉正看來,陶藝創作首重認識陶土,不論是拿各種材料實驗燒製,或是進一步了解陶土的收縮過程、比例,並在不同溫度間調整釉質生成的狀況。他認為,陶藝創作是需要很多基礎練習和技術所積累的,但同時做陶也是很科學的學問。有別於傳統工藝師與學院派創作者有時的針鋒相對,他認為理論跟實作應是同時並進的。

  10. 黃吉正《澗門》  2022年  28x34x40公分  陶
    黃吉正《澗門》  2022年  28x34x40公分  陶

     

  11. 穿透空間的陶藝
  12. 受到藝術家封塔納(Lucio Fontana)的空間主義影響,黃吉正的陶藝時時表現出穿透性,他認為將陶土穿破時,能造就內外空間的差異而有更寬闊的想像。因此,他描述自己的創作是,「塑陶的造形,跳脫傳統器形的框架,探索器形裡外空間的變化。」

  13. 黃吉正的個人陶藝工作室名為「士口一止」,其名源自「吉正」的篆刻拆字,而在工作室中,能看到許多陶藝與生活器具的結合。他說,一開始的創作純粹出自興趣,例如喜歡種植花草,便結合盆景的知識為不同的植栽創作盆器。他也會用陶做出家中缺少的物件,像是信箱、給兒女使用的椅凳、衣掛,對他而言,陶藝創作應不拘於形式,而是萬物皆可陶。
  14.  

  15. 一方水土為創作的養分
  16. 兒時的成長經歷,讓黃吉正對彰化有著不一樣的情感,他尤其喜歡偕家人拜訪鹿港,因為鹿港保留了許多傳統文化藝術。例如手寫春聯的文化,是每家每戶用心寫下對來年的期許,彼此還會較勁文學造詣及素養。而常常出現在作品中的窗櫺雕花元素,則是他在鹿港小巷漫走時常常撞見的創作靈感。黃吉正認為,創作的靈感不用特意去追尋,多看書、多走走、多累積背景知識,不經意地就能把握靈光乍現的時刻。


  17. 黃吉正《明月幾時有》  2016年  38x48x48公分  陶
    黃吉正《明月幾時有》  2016年  38x48x48公分  陶
     
  18. (採訪撰文/莊棨惟.圖版提供/黃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