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徐柄垣

  • 發布單位:視覺表演科

  1. 彰化縣傑出藝術家 立體工藝類要去思考這平面圖要怎麼變成尪仔,該捺就捺,該膨就膨,要怎麼樣才會漂亮,這是要計算的。 ——徐柄垣

  2. 出生於1935年的徐柄垣,為臺灣極具代表性的偶頭雕刻師。1949年就讀彰化工業學校時,便已開始學習偶頭製作,16歲初中畢業後,即展開神像與布袋戲偶雕刻的創作生涯。1970年代,他創立了「巧成真木偶之家」,在霹靂布袋戲系列中的作品,幾乎囊括了當時影視布袋戲市場。2018年被彰化縣政府登錄為「傳統工藝美術—木工藝—偶頭製作」保存者;2020年《匠藝心授巧成真:偶頭雕刻師─徐柄垣工藝生命史》一書出版。2022年徐柄垣辭世,享壽88歲,文化部特頒贈旌揚狀,以表揚其在戲偶雕刻技藝路途上精益求精,以新的表現形式帶動偶頭雕刻產業,為臺灣傳統工藝奠定深厚基礎的成就。

  3. 徐柄垣《自創武生》  1998年  54x35x88公分  樟木(頭部)
    徐柄垣《自創武生》  1998年  54x35x88公分  樟木(頭部)

     

  4. 傳承「巧成真」製偶一門
  5. 徐柄垣父親徐析森為「巧成真」開創者,家族經營神像(俗稱佛仔)雕刻生意,因此徐析森自幼與尪仔淵源頗深。1950年代中南部開始流行內臺金光戲,由於需要大量新造型戲偶,因此徐析森的尪仔生意越來越好,老大徐炳根因較早協助生意,其主要負責業務接洽、粉尪仔及尪仔帽盔製作,老二徐炳標及老三徐柄垣則學習刻偶,分攤父親工作量,但刻尪仔最重要的開眉眼仍是父親;大女兒徐月丹負責製作尪仔衫,二女兒徐色則幫忙神明開眉、粉面的工作。至此,徐家建立起一條龍生產線的家族事業。

  6. 徐氏家族的作品在徐析森手上是以雕工精湛與亮光漆的使用而打響名號,未分家前作品以「阿森仔頭」稱之,使「巧成真」成為臺灣布袋戲偶頭雕刻的第一品牌。分家後,兄弟各有所長,後因大哥去世、二哥退讓,最後僅剩徐炳垣傳承雕偶技藝,其子徐世河獨傳此門傳統工藝。

  7. 徐柄垣製作的旦角。
    徐柄垣製作的旦角。(照片/HJ LIN提供)

     

  8. 內含當代創新精神的傳統技藝
  9. 1958年,黃俊雄首部布袋戲電影《西遊記》找上徐析森製作電影用木偶,為因應影視拍攝需求,徐析森開始研究眼嘴能自由操作(活眼、活嘴)的活動式木偶,而徐柄垣也參與到製作過程,開啟他對戲偶工藝改革的契機。徐柄垣在與黃俊雄合作後,除了配合演出所需大量應用五官活動戲偶外,還另外創作出符合角色設定的戲偶造型。特別是其製作活眼活嘴的人形化偶頭,更是臺灣布袋戲偶發展之創舉,其偶頭製作工法,包括傳統偶頭及電視人形化偶頭的製作工序比較,突顯徐柄垣技術的精湛。

  10. 徐柄垣對於傳統戲偶角色的熟悉度及掌握度相當高,在經歷過劍俠戲、金光戲時期的挑戰後,對其偶頭製作的改革與創新能力有相當程度的刺激,扎實的「籠底尪仔」基本功及「金光尪仔」想像力,在阿森仔頭的尪仔骨基礎上,延伸出融合多元素材、造型更為多元的偶頭樣貌,例如在模仿擬真人形的肌理時,也融入神像雕刻的線條與神韻,使其戲偶形貌在仿真人風格上多了一份真實人性表現,更添靈性。

  11. 歷經數十載的創作不輟,從家族事業到2000年後的典雅創新集大成,徐柄垣不僅延續了臺灣傳統製偶工藝,並更進一步開創出新的美學型態,其藝術成就深具歷史意義與文資價值。


  12. 徐柄垣製作的神像鍾馗。(收藏/黃世堂(青燈))
    徐柄垣製作的神像鍾馗。(收藏/黃世堂(青燈))
     
  13. (整理撰文/吳芃.圖版提供/徐柄垣)